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記錄一塊土地的重生,與東山「賢仔」的返鄉之路

Vol.38 作者 / 蕭惠中

一塊因開發工程而形成的惡地,要歷經怎樣的過程才能恢復生機?五酷山農友黃文賢用將近十年的時間,復育出土地的生命力,同時也在無毒耕作的道路上沿途摸索前進,期待能在此落實生態、節能與環保的理念。

高山部落服務學習課程紀要

Vol.37 作者 / 賴富庭

既然公部門的資源分配不均,政策與規則也無法完全契合在地需求,那就自己的部落自己救吧。甫從軍職退伍的在地青年、同時也是人創計畫的合作對象小馬,長期在地方付出、照顧長者,也利用每週六真耶穌教會聚會的時間,進行老人的陪伴與關懷。現在更加上新生代的小鮮肉Kalang、恩忠等人,形成一股青年關懷家鄉、返鄉付出的原動力,配合旅居花蓮市、隨時可以支援作戰的旅外青年,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這群年輕人將會為高山部落帶來大幅度的改變。

我們這個計畫最重要的就是人!陳東升老師專訪

Vol.36 作者 / 郭怡棻

陳東升老師說:「真的要做好一件事情,要紮紮實實地去做,短期之內可能看不到什麼太大的改變,可是呢,兩三年後你真的看到,你在做的事情對地方上產生了一些影響,地方在改變、學校也在改變,這個我想不僅我們會感動,實際執行的人也會感動。」

尋找另類的路徑:呂寶靜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黃靖玫

「目前所有的制度有沒有替代的可能?」不管是課程設計、學術研究,或是實踐工作,我們正在尋找有別於以往單一思維,或是標準的解答,試著用新的、另類的方式來處理實務工作;而採取不同路徑時,也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成果,經過不斷地反思、追索與實踐,或許在未來,這些取徑可以成為其他地區也適用的典範。

人和事成:謝國興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郭怡棻

創新課程需要時間醞釀,才能發酵熟成,展現影響力。這樣的影響不僅改變老師,也改變學生。國興老師說:「這是一個『播種』的工作,選修課程學生的學習經驗會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不只是老師自己本身做改變,自己去開課、自己設計課程;選擇上這些課程的學生,他的學習過程和收穫,應該也會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這計畫真的會建立一個新的典範。」

呵護希望的青芽:鄧育仁老師專訪

Vol.34 作者 / 郭怡棻

回顧三年來各大學團隊的實踐工作,育仁老師認為第一步要與社區居民相互磨合,建立起伙伴關係,共同去做一件事,是高度的挑戰;同時大學內部相應的制度調整、跨領域團隊的組成搭配,也是進入實作場域的關鍵。而在社區的實踐工作,如同成大團隊所標舉的「共作共學」、暨大團隊所彰顯的「協力治理」,大學與社區相互涉入很深。在協力共作的伙伴關係中,社區居民跟大學團隊的價值跟理念有時候一致,有時候不同,甚至發生衝突;在參與過程裡如何把其中的「故事」描述出來,轉化成更細緻深刻的研究成果,開創出學術新典範,是第二層更艱鉅的挑戰。

不只是討論或投票:臺中市參與式預算參訪記

Vol.34 作者 / 黃昱珽

臺灣參與式民主的實踐,尚在起步的階段,每個地區皆懷抱著創新的精神在進行嘗試,產生了各自的特色。臺中市兩年來推動的參與式預算,摸索各區都能採用的普及模式,未來也將走出自己的風格。本文探討臺中參與式預算所呈現的「基因」,提供後繼者參考

一串小米的成熟:記《巒群布農語簡易詞典》新書發表

Vol.33 作者 / 謝柏宇

17歲開始投入布農族語保存工作至今77歲的張玉發牧師說,整理分類詞典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不是由他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語言也不是他一個人獨有。這次的出版只是為了喚醒大家共同努力保存族語,因為「語言若消失,族群就消失了」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Vol.32 作者 / 黃資媛

上篇介紹了學生參與社區共同推動空污減量的過程,前半學期以「認識空污」為主,讓學生透過自學、見習與遊戲宣導,建立對空污議題的基本認知; 後半學期著重於「解決空污」,讓學生在瞭解問題後,以自救會持續關注與發展的「健康、交通、農業」三個議題為主,進一步思索如何面對進而解決?接續上篇的健康組內容,接著記錄交通和農業兩個議題的減量方案。

樂見實踐:鄭麗珍老師專訪

Vol.31 作者 / 郭怡棻

麗珍老師說:「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我們是要做知識的建構,但是我們的知識建構如果只停留在一個想像的空間,而不是一個踩到地上的空間的話,那這個學術知識的意義何在?如果不能應用,它的意義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