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實踐

木下齊臺北演講番外篇:大學與地方創生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木下齊的分享似乎讓人意猶未盡?沒關係,新作坊團隊特別採訪長期推動大學社會參與工作,也是這次演講的幕後推手:陳東升老師與吳明錡老師,請他們聊一聊聆聽木下齊演講的收穫,以及對大學裡參與社會實踐伙伴們的建議。

看見台中城——隱者地圖開幕活動側寫

Vol.57 作者 / 孔建宸(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張育誠(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舊城區的都市再生,不僅止於拔除過去的空間加以改造,更需要延續舊有的城市脈絡與歷史記憶,進而凝聚在地的共識,進而開創別具特色的產業。藉著東海團隊伙伴的文字,我們得以跟隨隱者的腳步,一同看見貼近庶民記憶的台中舊城風貌。

地方為什麼要創生:曾旭正演講側記

Vol.55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地方創生」的定義是什麼?要怎麼執行?面對城鄉發展差距日增、產業與消費型態改變、家庭與社會網絡的不同,使得舊有的經濟模式與發展思維陷入困境。「地方創生」能否成為一帖對症良藥,亟待各界的共同投入與努力。

許給你我一個老得起的未來:「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直擊

Vol.53 作者 / 新作坊、攝影/林廣

「從科技平台、機構創業,到在地老化、漁村實踐,今天豐富的實務與理論經驗分享,相信會給大家帶來豐碩的收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主持【「從社區高齡照護到社會實踐的多元發展方案」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時,扼要指出四組案例分享的重點,也為第一場論壇「社區青銀共創到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的想像」揭開序幕。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你陪我一起慢慢變老:「高齡議題工作坊」下午場活動報導

Vol.53 作者 / HFCC計畫推動辦公室、攝影/林廣

處理高齡議題的操作方法,隨著社區、環境、設計等等因素而有不同。在本次高齡議題工作坊的第二個場次,便以不同主軸細分,邀請來自各地操作有成的實務案例團隊進行經驗分享,提供大家更多元的討論,也希望透過不同的專業領域視角,開展彼此的眼界、集結共同的盟友,一起持續前進。

傳統作物的記憶與在地照顧——尖石田埔部落小米方舟紀實

Vol.52 作者 / 陳玉苹(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前北醫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從保種為出發點的「小米方舟」計畫,希望藉著復育小米的過程,健全當地的社會生態體系,進而設計出在地照顧、在地老化的模式。而在種植小米的期間,不僅長輩們的主動性跟參與度超乎預期,也帶動學童與年輕的父母們,共同關注傳統知識與文化的傳承。

青銀童再創社區新活力:代間學習 X 在地藝術 X 食農教育

Vol.52 作者 / 梁鎧麟(暨南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藉由「菜園紙漿招牌牆」的施作,搭起社區長輩、大學生、國小學童間的「青銀童共創模式」,以社區長輩為議題核心,搭接起大學與國小教育,讓社區成為校園以外的教學場域,社區長輩則化身為業師,讓大學生與國小學童在實作場域中獲得校園內無法學習到的知識。

幸福普拉斯:山上山下一起過好年

Vol.51 作者 / 張育誠(臺北醫學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政宏(臺北醫學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春節前夕,北醫人社團隊發起了一項名為「過好年—幸福普拉斯」的活動,透過無毒蔬果與日用品等禮物交換遞送的過程,讓場域裡的長輩有機會跨越距離藩籬認識彼此,也經由團隊內部跨組協同支援,以及社區伙伴的共襄盛舉,來聯繫彼此情誼,蓄積未來持續合作、追求共好的能量。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

Vol.51 作者 / 黃資媛(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案經理)、採訪/周亭妤(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作為自救會與學生的中介平台,從過程中我意識及學習到,不僅需要扮演媒合的角色,同時也是協商者與專案管理者。這樣多重的身份,需要時常傾聽不同的聲音和需求,必須具備耐心與同理心,設身處地瞭解對方的想法和困境。同時也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注意每位成員的心思與反應,因為團體之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但聲音沒有適時表達出來,對於團隊和執行而言都是不利的。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Vol.50 作者 / 黃資媛(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案經理)、採訪/周亭妤(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透過專人帶領與精心設計的服務學習課程,暨大學生到「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以手作、舞蹈、宣導等各種體驗形式,深入認識空污危害與自我防護方法。並且運用自身所長,發展出解決空污方案,為周遭環境做些實際且有益的行動。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認識「服務」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