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青銀童再創社區新活力:代間學習 X 在地藝術 X 食農教育

Vol.52 作者 / 梁鎧麟(暨南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藉由「菜園紙漿招牌牆」的施作,搭起社區長輩、大學生、國小學童間的「青銀童共創模式」,以社區長輩為議題核心,搭接起大學與國小教育,讓社區成為校園以外的教學場域,社區長輩則化身為業師,讓大學生與國小學童在實作場域中獲得校園內無法學習到的知識。

幸福普拉斯:山上山下一起過好年

Vol.51 作者 / 張育誠(臺北醫學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郭政宏(臺北醫學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春節前夕,北醫人社團隊發起了一項名為「過好年—幸福普拉斯」的活動,透過無毒蔬果與日用品等禮物交換遞送的過程,讓場域裡的長輩有機會跨越距離藩籬認識彼此,也經由團隊內部跨組協同支援,以及社區伙伴的共襄盛舉,來聯繫彼此情誼,蓄積未來持續合作、追求共好的能量。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

Vol.51 作者 / 黃資媛(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案經理)、採訪/周亭妤(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作為自救會與學生的中介平台,從過程中我意識及學習到,不僅需要扮演媒合的角色,同時也是協商者與專案管理者。這樣多重的身份,需要時常傾聽不同的聲音和需求,必須具備耐心與同理心,設身處地瞭解對方的想法和困境。同時也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注意每位成員的心思與反應,因為團體之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但聲音沒有適時表達出來,對於團隊和執行而言都是不利的。

共作與分食:那個以前用來做大餅的爐具

Vol.51 作者 / 蕭立妤(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案經理)

那個以前用來做大餅的爐具,承載了早期桃米居民分工合作參與社區事務的記憶。多年後的社區活動中,它再度被想起、被期待著能夠重新召喚出大家的熱情,但歲月已在其身上刻畫下鏽蝕的痕跡。爐盤被分離開來用作活動中的鍋具,爐架則矗立於集會所旁的空地上,底部的庇蔭之下也開始出現些許綠意。但在此同時,它被賦予了新的「承載」功能,阿嬤們圍在它的身邊一面挑菜、一面談天,於是它的生命史又再被多寫了幾筆。

磯崎村越嶺古道歷險記

Vol.51 作者 / 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從磯崎翻過群山抵達縱谷線城鎮的越嶺古道,是臺十一線尚未完工前,磯崎部落族人上學、交易、就醫的日常路徑。自1980年代公路建設逐漸完備後就鮮少使用,而湮沒於荒煙蔓草當中。有感於對古道路線尚有記憶的長者日漸凋零,為避免這條具有重要象徵意義及充滿集體生命記憶的古道,隨著時光推移而消逝,磯崎社區發展協會發起越嶺古道探勘及重建活動。由擔負部落公共事務的青年階級起身籌畫,邀請耆老在入山前祝禱,中生代的長輩於前方引導與開路,帶領部落和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以立國際服務志工團隊的年輕人,一行人浩浩蕩蕩攀上陡峭荒嶺、越過崩塌坡地,有驚無險地闢出一條通往昔日記憶與族群歷史的路徑。

化泥岩堊地為教育沃土──國小與大學攜手的翻轉教育

Vol.50 作者 / 郭正平

在勇於嘗試與外部資源引進下,左鎮國小和成功大學課群教師共同發展出地方本位的教學,將左鎮地區這一塊貧瘠的白堊荒土,打造成一片屬於孩子們的學習樂園,並將這樣的環境特質內化成在地性格:純樸、率直且堅毅有韌性。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上)

Vol.50 作者 / 黃資媛(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案經理)、採訪/周亭妤(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透過專人帶領與精心設計的服務學習課程,暨大學生到「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以手作、舞蹈、宣導等各種體驗形式,深入認識空污危害與自我防護方法。並且運用自身所長,發展出解決空污方案,為周遭環境做些實際且有益的行動。在學習過程中,進一步認識「服務」的本質。

秋收,迎來分享與關懷的季節

Vol.49 作者 / 鍾怡婷(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媽媽們在菜園裡不會只種下單一作物,我們總是可以看見有三種以上的菜蔬以具有層次感的方式構成每個媽媽特殊的菜園風景。比較高的玉米、番茄或豆類作物會被種在北邊,向南則可能依序種上茄子、白花椰菜、高麗菜、萵苣、茼蒿等。菜園夠大,還可以栽一株南瓜苗讓它蔓爬在菜園裡,除了可收成南瓜之外,還可防止雜草叢生。這些菜多是供自家食用,愛吃哪樣就多種一些,或是為了要醃酸菜給前一年嚷嚷著想吃的親朋好友們而多種些芥菜。媽媽們的菜園展現了多樣性,也展現了各家各戶的飲食特性。

友善農業的跨域對話:大東原地區、高山部落交流紀行

Vol.48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太平洋海濱常住人口數十人的布農小聚落,跟島嶼南部以果樹栽植為業的淺山地帶,雖然社會脈絡、生產規模互異,卻同樣關注在地友善農業的實踐。大東原團隊的成員以來自山脈另一邊的眼光,帶領我們瞭解高山部落的種種故事,也分享團隊與農友合作的方案成果,期待能以眾人的智慧交流,一起繼續在實踐與翻轉的過程中前行。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Ⅱ:分桌討論觀察篇

Vol.48 作者 / 段可薇、彭子威、王秉宏(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臺北市社造中心實習生)

社造沙龍的第二階段為分桌討論,邀請參與者分別從社區互助、社群共享、環境教育等議題發想,討論多元日常經濟的可能性及操作方法。透過這樣的交流,開啟大家對於社區經濟的想像,也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回應行動,用不同的經濟行為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