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創新.行動中

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Ⅱ:地方創生實踐篇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相較過往以政府經費籌辦活動為主的社區營造,木下齊認為:「我們不是辦活動,是在做事業。我們要把自己做的事情變成事業,從事業裡賺錢,形成可以持續做下去的結構,再把賺來的錢回饋給當地。」而地方創生的主導權也從中央政府移轉到地方。過去地方總是向中央尋求發展的答案,木下齊和伙伴們卻反其道而行,從地方中找出問題和可能解方,整合各地做法,形成有體系的「know-how」。

木下齊臺北演講番外篇:大學與地方創生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木下齊的分享似乎讓人意猶未盡?沒關係,新作坊團隊特別採訪長期推動大學社會參與工作,也是這次演講的幕後推手:陳東升老師與吳明錡老師,請他們聊一聊聆聽木下齊演講的收穫,以及對大學裡參與社會實踐伙伴們的建議。

看見台中城——隱者地圖開幕活動側寫

Vol.57 作者 / 孔建宸(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張育誠(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舊城區的都市再生,不僅止於拔除過去的空間加以改造,更需要延續舊有的城市脈絡與歷史記憶,進而凝聚在地的共識,進而開創別具特色的產業。藉著東海團隊伙伴的文字,我們得以跟隨隱者的腳步,一同看見貼近庶民記憶的台中舊城風貌。

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Ⅰ:地方創生教育篇

Vol.55 作者 / 郭怡棻

在臺灣即將邁向「地方創生元年」的前夕,日本地方創生業界代表人物木下齊,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邀請,來到臺北分享他從地方事業最前線攜回的經驗。面對滿座的大學教師、社區工作者、公務員、民意代表,木下齊從自己的高中經歷談起,犀利切入日本地方創生的失敗與成功經驗,以業界觀點分享大學在地方創生可能的角色及貢獻。

地方為什麼要創生:曾旭正演講側記

Vol.55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地方創生」的定義是什麼?要怎麼執行?面對城鄉發展差距日增、產業與消費型態改變、家庭與社會網絡的不同,使得舊有的經濟模式與發展思維陷入困境。「地方創生」能否成為一帖對症良藥,亟待各界的共同投入與努力。

市民共有的城市:首爾街區再生的協力治理經驗(上)

Vol.54 作者 / 黃靖玫

提到都市更新計畫時,我們的想像是什麼?除了物理空間的改變之外,能否延伸街區再生議題,帶入多元化的社區經濟,引導出由市民所共同主導的街區再生模式呢?對照首爾的都市再生脈絡與協力治理經驗,或許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向。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下)

Vol.54 作者 / 鐘翊禎(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當全台傳統市場或多或少都在面臨轉型困境時,《第三紀市簿》這部紀錄片循著空污議題,挖掘出眾人對傳統市場的觀感及美好想像,雖然未臻成熟,卻帶出許多值得討論的面向。期待這部交織不同觀點的影片公開播映後,能帶來些許改變。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

Vol.53 作者 / 鐘翊禎(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第三紀市簿》是一支探討埔里第三市場空污問題的影像作品。在片中,除了市場實際的景象外,我們更希望呈現出逛市場的本地民眾與觀光客、受訪的攤商們,和埔里鎮公所三方對空汙問題的態度,交錯呈現出觀點的異與同。讓觀影者能實際傾聽當事人的想法,一步步由點、線至面,自行在腦裡勾勒出市場問題的輪廓,了解造成空污和人車爭道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式。

傳統作物的記憶與在地照顧——尖石田埔部落小米方舟紀實

Vol.52 作者 / 陳玉苹(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助理教授、前北醫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從保種為出發點的「小米方舟」計畫,希望藉著復育小米的過程,健全當地的社會生態體系,進而設計出在地照顧、在地老化的模式。而在種植小米的期間,不僅長輩們的主動性跟參與度超乎預期,也帶動學童與年輕的父母們,共同關注傳統知識與文化的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