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參與

木下齊臺北演講番外篇:大學與地方創生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木下齊的分享似乎讓人意猶未盡?沒關係,新作坊團隊特別採訪長期推動大學社會參與工作,也是這次演講的幕後推手:陳東升老師與吳明錡老師,請他們聊一聊聆聽木下齊演講的收穫,以及對大學裡參與社會實踐伙伴們的建議。

國境之南的永續之夢:綠農的家

Vol.56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讓芒果在樹上「自然熟」究竟有多難?「綠農的家」安排消費者親身走訪果園、品味不同栽植方式的果實,實地瞭解農友對於有機或友善耕作方式的堅持;另一方面也將對環境的理念轉化,希望藉著經營消費客群培養公民社會的動能、增強民間組織的自主性,爭取更多人認同並參與環境議題,讓改變逐漸擴散、持續發生。

由歐洲區童軍夥伴關係計畫漫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參與(下)

Vol.46 作者 / 朱俊彥(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藉著此次訪歐機會,與社區夥伴、工作團隊凝聚共識,擬定了未來將社區工作和童軍運動結合的方向,並在活動中和各國童軍代表交流社區行動方案內容。未來希望藉由童軍基地的服務認證和社區的活動推展,在國內的大學童軍建立起常態性的工作小組,分擔社區工作的人力缺口;同時也將公舘社區的教育、社會支持和社區經濟融入童軍活動之中,設計出更貼近年輕人的活動方案,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社區支持的工作隊伍。

由歐洲區童軍夥伴關係計畫漫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參與(上)

Vol.45 作者 / 朱俊彥(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如何建立起一套和社會團體互動的機制,甚至結合為夥伴關係,無論對於童軍組織或者社區工作者而言,都是重要的課題。經費來源可以影響社區組織的走向和發展,也影響合作關係網絡的建立,這是社區工作過程中值得參考且必須思考的問題。期待有天台灣也能夠多方援引來自國際組織的支持和資源,讓我們的社區工作發展既在地化,同時也國際化。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中)

Vol.44 作者 / 郭怡棻

今年5月,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上)

Vol.43 作者 / 郭怡棻

端午連假前日,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終身學習城鎮與社區教育發展

Vol.15 作者 / 洪子鑫

終身學習理念逐漸被視為一種重要之人力資本理論,以回應經濟需求與勞動市場所需的必備技能,學習與生活連繫可從家庭、學校、社區的人際互動基礎,產生社群成員的觀點,建立社區與終身學習的關聯。

人社實踐計劃執行的回顧與反思:埔里期中會議紀實

Vol.08 作者 / 施聖文

埔里長青村與桃米社區為為本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中會議的會議地點,長青村是921大地震後唯一保留下來的組合屋社區,透過06年「菩提長青‧希望之村—老人福利社區實驗計畫」與09年「老人互助社區培力計畫」,轉型成合法化的老人互助社區,建構老人照顧的實務與學術互動平台。桃米社區則藉由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執行長顏新珠的努力,秉持著與社區共同成長的理念,並預將桃米的精神拓展到埔里地區,激發社區中心思維與區域發展間關係的再思考。

WHO的全球高齡友善城市與上海市的個案

Vol.04 高齡生活 作者 / 黃昱珽

都市化與高齡化是21世紀全球所面對到的兩個重大挑戰。為此2006年至2007年間WHO在全球33個城市展開了一系列的研究與焦點團體訪談,研究高齡人口的普遍需求,上海市是WHO在最初進行調查研究時的參與城市之一,也是全中國最早進入「老年型城市」的所在地,因此上海成為中國最積極推動相關政策的城市,正好可以作為一個典型案例,顯示出政府在推廣、建構高齡友善城市的侷限所在。

走入水沙連的世界:暨南國際大學人社實踐計畫推動紀實

Vol.03 生態城鎮 作者 / 施聖文

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了南投,許多團體陸陸續續進到埔里地區,地方活力逐步地增長與累積。這些活力的能量在921之後開始重新反省地方的意義。2000年之後,暨南國際大學也開始與地方結合,尤其在社會關懷上,一直與埔里地區的地方社會聯繫在一起。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社會實踐的累積又要如何突破大學體制上的限制,重新找尋更具創新的作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