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暨南大學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你陪我一起慢慢變老:「高齡議題工作坊」下午場活動報導

Vol.53 作者 / HFCC計畫推動辦公室、攝影/林廣

處理高齡議題的操作方法,隨著社區、環境、設計等等因素而有不同。在本次高齡議題工作坊的第二個場次,便以不同主軸細分,邀請來自各地操作有成的實務案例團隊進行經驗分享,提供大家更多元的討論,也希望透過不同的專業領域視角,開展彼此的眼界、集結共同的盟友,一起持續前進。

青銀童再創社區新活力:代間學習 X 在地藝術 X 食農教育

Vol.52 作者 / 梁鎧麟(暨南際大學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通識教育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藉由「菜園紙漿招牌牆」的施作,搭起社區長輩、大學生、國小學童間的「青銀童共創模式」,以社區長輩為議題核心,搭接起大學與國小教育,讓社區成為校園以外的教學場域,社區長輩則化身為業師,讓大學生與國小學童在實作場域中獲得校園內無法學習到的知識。

不一樣的服務與學習:暨大服務學習空污小組行動誌(下)

Vol.51 作者 / 黃資媛(暨南大學水沙連人社中心專案經理)、採訪/周亭妤(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作為自救會與學生的中介平台,從過程中我意識及學習到,不僅需要扮演媒合的角色,同時也是協商者與專案管理者。這樣多重的身份,需要時常傾聽不同的聲音和需求,必須具備耐心與同理心,設身處地瞭解對方的想法和困境。同時也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注意每位成員的心思與反應,因為團體之中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表達自己的意見,但聲音沒有適時表達出來,對於團隊和執行而言都是不利的。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中)

Vol.44 作者 / 郭怡棻

今年5月,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Elug Masu──小米回家之路

Vol.42 作者 / Apyang Imiq(程廷)

實踐與勞動深化人與土地、人與人、社群與社群的關係,如東華團隊在協力過程中,不急著思考學校和部落怎麼合作,而是回應部落主體實踐的脈絡下互相學習及支持。其次,許多部落青年利用課業及工作之餘的時間走進自家田裡,跟著長輩學習種植小米,不只是種植技術,那些我們陌生又鮮少使用的族語,部落的故事及長輩的智慧,在實踐過程紛紛被挖掘呈現出來,小米原先是青年對傳統文化的美麗嚮往,卻在青銀兩代的合作下,替文化傳承找到發展的可能性。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Vol.32 作者 / 黃資媛

上篇介紹了學生參與社區共同推動空污減量的過程,前半學期以「認識空污」為主,讓學生透過自學、見習與遊戲宣導,建立對空污議題的基本認知; 後半學期著重於「解決空污」,讓學生在瞭解問題後,以自救會持續關注與發展的「健康、交通、農業」三個議題為主,進一步思索如何面對進而解決?接續上篇的健康組內容,接著記錄交通和農業兩個議題的減量方案。

「大學與社區:伙伴關係的新典範」研討會報導

Vol.24 作者 / 郭怡棻

大學是獨立追求真理與探究學術的中心,也是智慧匯聚、知識積累的處所,同時承擔著社會服務的重任。當大學走進社區、走入部落,以平等互惠方式與當地居民形成伙伴關係,共同面對城鄉殊異的在地議題,大學能用什麼樣的新思維和新作法去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呢?

埔里小鎮空污減量行動觀察

Vol.23 作者 / 張力亞

擁有好山好水的埔里小鎮,近年來卻飽受空污問題的困擾。暨大人社團隊針對空氣汙染防治的議題,和在地的居民與社區團體進行了一連串的合作行動,而在此次「空污特攻隊」的志工培訓過程中,體認到公部門受限於既有體制的問題,卻也看到來自民間的韌性及力量。

協力治理的實踐:「埔里研究會」環境清潔議題的行動分析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陳文學*、張力亞**

協力治理的過程中,「網絡促進者」的角色至關重要。以暨大主導的埔里研究會為例,大學建構的對話平台因為無官方色彩,使地方公共議題能被充分討論,增進行動者之間的溝通。並透過固定時段的聚會討論,讓關心環境議題的公民、社團組織與既有的議題行動者對話,瞭解各自的作法與結構限制,繼而共同策劃集體行動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