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長照

地方為什麼要創生:曾旭正演講側記

Vol.55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為什麼要推動「地方創生」?「地方創生」的定義是什麼?要怎麼執行?面對城鄉發展差距日增、產業與消費型態改變、家庭與社會網絡的不同,使得舊有的經濟模式與發展思維陷入困境。「地方創生」能否成為一帖對症良藥,亟待各界的共同投入與努力。

遛小孩、親自然、享服務:善用在地資源活絡區域經濟的阿爾卑斯山親子度假村(上)

Vol.54 作者 / 方常均

阿爾卑斯山地帶的居民多以農牧為業,上個世紀以來,由於歐洲各國法定假日延長後,農家在休耕期招待滑雪遊客以增加收入,進而帶動了當地的觀光事業。本文作者與家人前不久造訪了其中一間親子度假村,體驗度假村如何運用電子聯合服務平台提供遊客多元選擇,並結合在地人力與資源,規劃大人小孩都滿意的活動及設施。度假時除了能親近自然,也能放鬆和學習。在台灣不同社區積極推動深度觀光遊程的此刻,來自奧地利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許給你我一個老得起的未來:「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直擊

Vol.53 作者 / 新作坊、攝影/林廣

「從科技平台、機構創業,到在地老化、漁村實踐,今天豐富的實務與理論經驗分享,相信會給大家帶來豐碩的收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主持【「從社區高齡照護到社會實踐的多元發展方案」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時,扼要指出四組案例分享的重點,也為第一場論壇「社區青銀共創到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的想像」揭開序幕。

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有你陪我一起慢慢變老:「高齡議題工作坊」下午場活動報導

Vol.53 作者 / HFCC計畫推動辦公室、攝影/林廣

處理高齡議題的操作方法,隨著社區、環境、設計等等因素而有不同。在本次高齡議題工作坊的第二個場次,便以不同主軸細分,邀請來自各地操作有成的實務案例團隊進行經驗分享,提供大家更多元的討論,也希望透過不同的專業領域視角,開展彼此的眼界、集結共同的盟友,一起持續前進。

反造我們期待的街區:西雅圖街區再生組織及社區力量

Vol.52 作者 / 廖芷妮(台灣大學國企系學生、好伴社計實習生)

都市的社區開發和街區經營,需要回應社群的真實需求。作為滾動社區力量的中介團體又如何在其間穿針引線,和制訂政策的公部門、生活其中的居民互動,藉由民主共治的原則,一起決定社區發展的未來走向呢?侯志仁與連振佑各自分享了西雅圖與台北的發展經驗。當雙城相遇,新的社區協力治理圖像逐漸交織成形,將有助於反造我們所期待的街區。

文化照顧的實踐:從加拿老人會看見部落自主的可能

Vol.44 作者 / 張宏婷

「小孩子都在外面,在部落的我們要互相照顧。」主流社會一直將留在部落的人視為被動等待資源進入的「弱勢」,然而透過加拿老人會的自籌經費、自行規畫課程、透過公田的共同勞動支持共食,我們看見了部落自體長出的文化照顧模式,也更進一步體認到部落建立主體性的重要。

尋找另類的路徑:呂寶靜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黃靖玫

「目前所有的制度有沒有替代的可能?」不管是課程設計、學術研究,或是實踐工作,我們正在尋找有別於以往單一思維,或是標準的解答,試著用新的、另類的方式來處理實務工作;而採取不同路徑時,也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成果,經過不斷地反思、追索與實踐,或許在未來,這些取徑可以成為其他地區也適用的典範。

台東聖母醫院的在地實踐

Vol.22 作者 / 周睦怡

泰源健康活力站,是由部落自身需求出發而要求規劃的一個關懷據點。在聖母醫院的協助下,部落中的青年工作者、老人家,以及醫院體系的照服員,透過彼此支援的能量,營造出在地高齡長照的完整體系,並以符合部落的文化照護方式,讓長者不僅是被照顧者,而更強調其知識傳遞的角色。

社區高齡長照與精障庇護的社會企業:C.A.D.R.E.

Vol.22 作者 / 戴華

創立於1992年的C.A.D.R.E.,在'Lasalle社區內主要的工作有二:協助精神病患找到適合他們的工作,重新回到人群、建立社會關係;以及為社區高齡者提供居家清潔、送餐、定點用餐、社區餐聚、「醫療交通」(medical transports)等在地長照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