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區經濟

市民共有的城市:首爾街區再生的協力治理經驗(下)

Vol.55 作者 / 黃靖玫

都市更新的重點,在於讓城市中的居民能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而經濟活動的本質,也是以人為本,希望讓人們過著更好的生活。首爾於推動都市再生的過程中,也積極培育各種社會經濟體與社會企業,延續街區居民的公共生活,由市民聯手打造以生活為本的城市。

市民共有的城市:首爾街區再生的協力治理經驗(上)

Vol.54 作者 / 黃靖玫

提到都市更新計畫時,我們的想像是什麼?除了物理空間的改變之外,能否延伸街區再生議題,帶入多元化的社區經濟,引導出由市民所共同主導的街區再生模式呢?對照首爾的都市再生脈絡與協力治理經驗,或許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向。

許給你我一個老得起的未來:「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直擊

Vol.53 作者 / 新作坊、攝影/林廣

「從科技平台、機構創業,到在地老化、漁村實踐,今天豐富的實務與理論經驗分享,相信會給大家帶來豐碩的收穫。」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主持人陳東升老師在主持【「從社區高齡照護到社會實踐的多元發展方案」高齡議題工作坊】上午場活動時,扼要指出四組案例分享的重點,也為第一場論壇「社區青銀共創到社會企業發展途徑的想像」揭開序幕。

反造我們期待的街區:西雅圖街區再生組織及社區力量

Vol.52 作者 / 廖芷妮(台灣大學國企系學生、好伴社計實習生)

都市的社區開發和街區經營,需要回應社群的真實需求。作為滾動社區力量的中介團體又如何在其間穿針引線,和制訂政策的公部門、生活其中的居民互動,藉由民主共治的原則,一起決定社區發展的未來走向呢?侯志仁與連振佑各自分享了西雅圖與台北的發展經驗。當雙城相遇,新的社區協力治理圖像逐漸交織成形,將有助於反造我們所期待的街區。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Ⅱ:分桌討論觀察篇

Vol.48 作者 / 段可薇、彭子威、王秉宏(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臺北市社造中心實習生)

社造沙龍的第二階段為分桌討論,邀請參與者分別從社區互助、社群共享、環境教育等議題發想,討論多元日常經濟的可能性及操作方法。透過這樣的交流,開啟大家對於社區經濟的想像,也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回應行動,用不同的經濟行為改變社會。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Ⅰ:臺北市社造沙龍見學篇

Vol.48 作者 / 郭怡棻

談到經濟,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像,有人會想到薪水開銷花費,也有人會想到生產流通交換,或許更多人的耳邊是出現響徹雲霄的「拚經濟!」口號。經濟未必要拚才會贏,不過經濟往往和個人的生活與生計密不可分;而在社區裡頭,人們的需求、服務,資源的交換、分享等節點所串接起來的「經濟」,也經常是連結人與人關係的動力,甚至是「community/共同體」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今晚走進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朋友,正是要來參加一場沙龍聚會,共同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

由歐洲區童軍夥伴關係計畫漫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參與(下)

Vol.46 作者 / 朱俊彥(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藉著此次訪歐機會,與社區夥伴、工作團隊凝聚共識,擬定了未來將社區工作和童軍運動結合的方向,並在活動中和各國童軍代表交流社區行動方案內容。未來希望藉由童軍基地的服務認證和社區的活動推展,在國內的大學童軍建立起常態性的工作小組,分擔社區工作的人力缺口;同時也將公舘社區的教育、社會支持和社區經濟融入童軍活動之中,設計出更貼近年輕人的活動方案,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社區支持的工作隊伍。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下)

Vol.46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如何保存里山的環境?正如同古蹟、老屋、生態、傳統歷史文化的保存一樣,會遭遇到保存和活化的兩難;況且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如今我們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在全球的答案中找尋合適自己的方式,減少對市場經濟的依賴,達到社會生態生產的永續共存。

從「里山倡議」到「里山資本主義」: 社區經濟的發展圖像

Vol.45 作者 / 黃昱珽

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席捲世界,卻也讓各地意識到喪失自主性的危機。「里山資本主義」的目標,則是在主流資本主義體制外,建立相對具有經濟自主的子系統,以在地經濟的自給自足模式,減緩受到系統性事故衝擊的危機,同時也避免天然資源與人力資源持續流失到大都市中,讓在地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並活絡地方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