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觀光

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Ⅰ:地方創生教育篇

Vol.55 作者 / 郭怡棻

在臺灣即將邁向「地方創生元年」的前夕,日本地方創生業界代表人物木下齊,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邀請,來到臺北分享他從地方事業最前線攜回的經驗。面對滿座的大學教師、社區工作者、公務員、民意代表,木下齊從自己的高中經歷談起,犀利切入日本地方創生的失敗與成功經驗,以業界觀點分享大學在地方創生可能的角色及貢獻。

遛小孩、親自然、享服務:善用在地資源活絡區域經濟的阿爾卑斯山親子度假村(下)

Vol.55 作者 / 方常均

阿爾卑斯山脈周邊國家對於環保的重視與山林路線的規劃,是各國共同形塑的環境優勢。當全球旅遊市場競爭激烈,能讓旅客再度造訪者須具備當地特色外,達到休閒放鬆或是學習新知,身心都能充飽電,旅客必然意猶未盡,回流度高。山區度假村能提供搜尋便利的服務平台,旅客可以輕易媒合到需要的設施,即能促進成交率。顯示大環境的規劃與維護、保有在地特色及周到服務,加上成功的行銷策略,正是匹茲谷在旅遊業競爭中保持客源不息的主因。

遛小孩、親自然、享服務:善用在地資源活絡區域經濟的阿爾卑斯山親子度假村(上)

Vol.54 作者 / 方常均

阿爾卑斯山地帶的居民多以農牧為業,上個世紀以來,由於歐洲各國法定假日延長後,農家在休耕期招待滑雪遊客以增加收入,進而帶動了當地的觀光事業。本文作者與家人前不久造訪了其中一間親子度假村,體驗度假村如何運用電子聯合服務平台提供遊客多元選擇,並結合在地人力與資源,規劃大人小孩都滿意的活動及設施。度假時除了能親近自然,也能放鬆和學習。在台灣不同社區積極推動深度觀光遊程的此刻,來自奧地利的經驗值得我們參考。

我們在異鄉回到了家:秀春阿姨與秀妹姐的故事

Vol.54 作者 / 陳柔安、攝影/林月先

阿姨們的生命經驗,具體而微地鋪成了城市歷史,重建溪洲部落更是台灣反迫遷抗爭行進中重要的一步,因此「尋找記憶點」社會設計工作坊將繼續尋找四散的記憶,鼓勵一路努力走過的族人們,並分享原住民認識都市的觀點、搭起新的認同。

菜市仔也要好空氣:《第三紀市簿》拍攝幕後故事(上)

Vol.53 作者 / 鐘翊禎(暨南大學公行系學生)

《第三紀市簿》是一支探討埔里第三市場空污問題的影像作品。在片中,除了市場實際的景象外,我們更希望呈現出逛市場的本地民眾與觀光客、受訪的攤商們,和埔里鎮公所三方對空汙問題的態度,交錯呈現出觀點的異與同。讓觀影者能實際傾聽當事人的想法,一步步由點、線至面,自行在腦裡勾勒出市場問題的輪廓,了解造成空污和人車爭道的原因和可能的解決方式。

駕船,找回失落的海洋記憶—訪「西灣海洋」

Vol.50 作者 / 阿桂

「如果我們不上船,我們的海洋教育就永遠只是站在岸邊看。」由幾位中山大學的畢業生所創立的「西灣海洋」,是全臺唯一推動DIY造舟的團隊,不僅致力於傳統木船技術保存,還在臺灣各地學校以船為媒介,帶領孩子親近水文,推廣海洋教育。負責人羅國棟因曾在社會系擔任助教,帶學生進入旗津地區進行田野調查,在不斷深化在地議題的過程中,一步步地走上創業之路。

秋收,迎來分享與關懷的季節

Vol.49 作者 / 鍾怡婷(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媽媽們在菜園裡不會只種下單一作物,我們總是可以看見有三種以上的菜蔬以具有層次感的方式構成每個媽媽特殊的菜園風景。比較高的玉米、番茄或豆類作物會被種在北邊,向南則可能依序種上茄子、白花椰菜、高麗菜、萵苣、茼蒿等。菜園夠大,還可以栽一株南瓜苗讓它蔓爬在菜園裡,除了可收成南瓜之外,還可防止雜草叢生。這些菜多是供自家食用,愛吃哪樣就多種一些,或是為了要醃酸菜給前一年嚷嚷著想吃的親朋好友們而多種些芥菜。媽媽們的菜園展現了多樣性,也展現了各家各戶的飲食特性。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Ⅱ:分桌討論觀察篇

Vol.48 作者 / 段可薇、彭子威、王秉宏(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臺北市社造中心實習生)

社造沙龍的第二階段為分桌討論,邀請參與者分別從社區互助、社群共享、環境教育等議題發想,討論多元日常經濟的可能性及操作方法。透過這樣的交流,開啟大家對於社區經濟的想像,也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回應行動,用不同的經濟行為改變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