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Ⅱ:地方創生實踐篇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相較過往以政府經費籌辦活動為主的社區營造,木下齊認為:「我們不是辦活動,是在做事業。我們要把自己做的事情變成事業,從事業裡賺錢,形成可以持續做下去的結構,再把賺來的錢回饋給當地。」而地方創生的主導權也從中央政府移轉到地方。過去地方總是向中央尋求發展的答案,木下齊和伙伴們卻反其道而行,從地方中找出問題和可能解方,整合各地做法,形成有體系的「know-how」。

木下齊臺北演講番外篇:大學與地方創生

Vol.57 作者 / 郭怡棻

木下齊的分享似乎讓人意猶未盡?沒關係,新作坊團隊特別採訪長期推動大學社會參與工作,也是這次演講的幕後推手:陳東升老師與吳明錡老師,請他們聊一聊聆聽木下齊演講的收穫,以及對大學裡參與社會實踐伙伴們的建議。

看見台中城——隱者地圖開幕活動側寫

Vol.57 作者 / 孔建宸(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攝影/張育誠(東海大學人社計畫博士後研究員)

舊城區的都市再生,不僅止於拔除過去的空間加以改造,更需要延續舊有的城市脈絡與歷史記憶,進而凝聚在地的共識,進而開創別具特色的產業。藉著東海團隊伙伴的文字,我們得以跟隨隱者的腳步,一同看見貼近庶民記憶的台中舊城風貌。

大海的女兒:一齣旗津在地故事音樂劇的產生(在地劇本生成篇)

Vol.57 作者 / 謝綾均

想要訴說社區的在地故事,還可以有哪些不同於以往的呈現方式?中山大學HFCC團隊牽起校內相關領域的師生,藉由課程合作,從在地故事的挖掘開始,將在地文化與歷史脈絡重整為劇本、編寫出歌曲,並融入舞蹈之中,打造一齣韻味悠長、雅俗共賞的音樂劇。

從手作體驗自然慢活:專訪慢8樂猿土團課

Vol.56 作者 / 阿桂

「不必奪取地球資源,也不需要工廠加工製造,這些材料都能從大自然隨處取得,蓋好之後,冬暖夏涼,這些技術知識,老祖宗早就在用了。」現代的生活倚賴過多的物質,回歸簡單生活的風潮在近幾年漸漸盛行,具備利用最低限度自然資源生活下去的技能,正是一種體現。

東協廣場上的「那些外勞」

Vol.56 作者 / 陳欣瑜

東協廣場,臺中人習慣叫它「一廣」(第一廣場),曾經有個名字是「東南亞購物美食廣場」,2016年正式更名為「東協廣場」。跟隨作者走入有「臺中小東南亞」之稱的廣場內部,體驗各有所據的異國「風情」、思索彼我異同之際,也能看見多元團體進駐後,致力於服務不同群體,並透過各種交流活動,破除族裔刻板印象的努力。

木下齊臺北演講側記Ⅰ:地方創生教育篇

Vol.55 作者 / 郭怡棻

在臺灣即將邁向「地方創生元年」的前夕,日本地方創生業界代表人物木下齊,受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邀請,來到臺北分享他從地方事業最前線攜回的經驗。面對滿座的大學教師、社區工作者、公務員、民意代表,木下齊從自己的高中經歷談起,犀利切入日本地方創生的失敗與成功經驗,以業界觀點分享大學在地方創生可能的角色及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