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公共空間

市民共有的城市:首爾街區再生的協力治理經驗(上)

Vol.54 作者 / 黃靖玫

提到都市更新計畫時,我們的想像是什麼?除了物理空間的改變之外,能否延伸街區再生議題,帶入多元化的社區經濟,引導出由市民所共同主導的街區再生模式呢?對照首爾的都市再生脈絡與協力治理經驗,或許能帶給我們不同的思考方向。

欲窮千里目,更上玖重樓

Vol.52 作者 / 黃昱珽

面對高齡化與少子化的趨勢,近年來「青銀共居」被視為一種新的生活型態。與不同生命經驗的人一起居住、互動,進入他們的生活,就是日常的深度旅遊及冒險,豐富了彼此的生命。青銀共居提供的既是機會,也是解方,在共居生活中,一起創造彼此理解的契機。

維繫人際情感與社群記憶:魁北克參訪見聞錄

Vol.49 作者 / 周睦怡

2017年4月,人社實踐計畫伙伴造訪加拿大蒙特婁當地的Odanak第一民族社區、由住戶們共同營運管理的Châtelet住宅合作社,以及透過藝術工作營造社區關係的Art Hives。希望能將國外的經驗分享給更多讀者,也一起思考如何在臺灣社會中,攜手創建出綿密的人際情感,以及更加完善的社群合作關係。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Ⅱ:分桌討論觀察篇

Vol.48 作者 / 段可薇、彭子威、王秉宏(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臺北市社造中心實習生)

社造沙龍的第二階段為分桌討論,邀請參與者分別從社區互助、社群共享、環境教育等議題發想,討論多元日常經濟的可能性及操作方法。透過這樣的交流,開啟大家對於社區經濟的想像,也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回應行動,用不同的經濟行為改變社會。

打造社區合作網絡:魁北克團結經濟合作社見聞錄

Vol.47 作者 / 周睦怡

今年4月,人社實踐計畫伙伴造訪蒙特婁Notre-Dame-de-Grâce 社區的團結經濟合作社,期待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納入組織,同時改善勞工與產品異化問題,強化地方循環經濟的加拿大「團結經濟合作社」經驗帶回國內,與大家一同尋找適合臺灣在地實踐的好方法。

捲動在地參與動能:高山部落實作課程與社區據點營造

Vol.45 作者 / 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高山部落伙伴小馬說:「學生的進場除了能陪伴老人家,也讓部落變得更熱鬧,好幾位平常內向害羞的長輩因此更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公共事務,對老人家的身心靈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在人口外流嚴重的情況下,學生的協助適時填補了人力缺口,對整體事務的推進有很大的助益。更重要的是,環境與街道整理美化之後,也影響到部落居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意維護美化過後的環境整潔。這真的很驚喜!」。

震災後萌芽的福利國:專訪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總幹事(上)

Vol.39 作者 / 黃靖玫

「當初我們協會成立的時候有一個宗旨,就是替這些中青代跟年輕人照顧好這些老人家跟小孩。讓這些鄉親可以在外安心工作。學術界的老師比較會講,比較好聽斯文,說好好讓他們到外面去打拼回來重建家園,我說的比較土,就是好好到外面賺錢回來繳貸款!」廖振益笑著說,「其實最實際的目標就是這樣,終極關懷就是要協助在地人。」

高山部落服務學習課程紀要

Vol.37 作者 / 賴富庭

既然公部門的資源分配不均,政策與規則也無法完全契合在地需求,那就自己的部落自己救吧。甫從軍職退伍的在地青年、同時也是人創計畫的合作對象小馬,長期在地方付出、照顧長者,也利用每週六真耶穌教會聚會的時間,進行老人的陪伴與關懷。現在更加上新生代的小鮮肉Kalang、恩忠等人,形成一股青年關懷家鄉、返鄉付出的原動力,配合旅居花蓮市、隨時可以支援作戰的旅外青年,可以預見的是不久的將來,這群年輕人將會為高山部落帶來大幅度的改變。

藺草、小農、說故事,共同編織在地的記憶──苑裡掀海風

Vol.37 作者 / 阿桂

藉由市集、小旅行導覽,讓小農們練習說自己的農法、說土地的故事。青年們從日常生活、例行農忙中了解他們的農法、溝通彼此的理念,理解大家的困難,傾聽那些關於過去的記憶,花一整年的時間,和小農們一起生活,一起培養共同理念,正如育育和秀芃所說的,「用生活的方式作一些改變」,這就是將社會運動的精神落實在生活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