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研究焦點站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下)

Vol.46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如何保存里山的環境?正如同古蹟、老屋、生態、傳統歷史文化的保存一樣,會遭遇到保存和活化的兩難;況且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如今我們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在全球的答案中找尋合適自己的方式,減少對市場經濟的依賴,達到社會生態生產的永續共存。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中)

Vol.42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里山不僅志在保存生物棲地環境和多樣性,還包括聚落景觀、生產地景、傳統文化、傳統知識、無形文化資產......。藉由適時、適度地使用自然資源,造就新的生態動平衡,才能保有生態系的活力。而台灣的里山發展卻因為無法善加整併和運用自然環境,又遭受各種單位在使用上的限制,造成管理自然資源的阻力,而將推行重點轉向生態地景、物種保育等面向。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上)

Vol.41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里山在世界各國的樣貌是多元豐富的,但我們要看的不只是地景上的外貌,而要看到那長時段下所形成的無形文化,所形塑出人和土地永續依存的狀態;絕非是一種刻意打造的模式,而是一個區域、聚落、人和自然資源的管理運用,經過長時間慢慢發展出的智慧、文化、生活、信仰等作用下,所形塑出的生活。

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共享經濟的探討(下): 共享經濟的再出發

Vol.39 作者 / 黃昱珽

2008年之後,大量的共享經濟網站開始浮現,「萬物皆可分享」的特質尤其顯得潛力無窮。許多人藉此對資本主義的消費模式進行反思,重新認識到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件物品的「使用價值」而非「所有權」。然而共享經濟所處的位置以及發展的規模,可能還有更核心的精神需要思考。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五):回應與對話:市場競爭才是「社會責任」?

Vol.38 作者 / 黃昱珽

假如以「市場競爭」的觀點檢視社會企業的發展,社會企業進入市場之中,透過市場經濟來獲得達到社會價值所需要的資源,思考社會企業的運作是否真的滿足市場競爭的模式,我們將發現社會企業面對「市場競爭」這個議題時,有著更多值得探討的地方。

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共享經濟的探討(中)

Vol.35 作者 / 黃昱珽

共享經濟企業建構一個網路的平台,媒合「閒置資源」與需求,從中抽取佣金,這樣的企業經營模式,相較於過去的業務,它的優勢究竟是什麼?本章將以目前共享經濟的龍頭企業Uber(「優步」)為例,來說明共享企業在市場策略上的盤算,以及它所相應產生的許多困難。

是創新、還是走回原點?共享經濟的探討(上)

Vol.32 作者 / 黃昱珽

近年來 「共享經濟」 或「分享經濟」成為另一個熱門的概念。許多以共享經濟作為願景的企業組織,利用網際網路平台獲得資金挹注,創造出令人驚奇的商業傳奇。這些企業提供了哪些服務?面臨那些挑戰?它們又是如何定義自身標榜的 「共享經濟」概念呢?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二):社會企業面對全球化

Vol.30 作者 / 黃昱珽

資本主義與市場全球化,往往對在地經濟造成相當大的衝擊。社會企業的其中一項發展,即是在填補自由化市場造成的負面影響。希望能夠尋找在地生產的利基,讓地方經濟能夠順利地融入全球化市場中;另一方面他們也希望能夠建立良性的循環,讓社區居民皆能夠從經濟發展中均沾雨露;而最重要的,則是讓在地居民能夠繼續既有的生活文化,在文明進步的同時能夠維繫自身的認同。

社會企業概念專題報導(一):推動社會企業

Vol.28 作者 / 黃昱珽

面對全球化浪潮造成的經濟問題,「社會企業」作為自下而上發展起的草根力量,被視為是我們在面對未來時的重要解方。若希望能促成社會企業的進一步發展,也需要有相應的新思維、更具彈性的協助策略,考量個案需求而給予支持,量身訂作出解決方案的市場行動。

公民參與和地方治理

Vol.18 在地參與 作者 / 周睦怡、吳勁毅

民主社會中的公民,除了選舉之外,還能怎樣參與公共事務呢?「公民參與」的意義,在於政經決策圈外的群體,仍能透過由下而上的管道,參與制定政策的過程,藉此引入改革的可能性,達到權力重分配的目標,使弱勢群體也能共享社會的進步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