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觀光

以社會實踐為職志的研究之舞

Vol.14 作者 / 鍾怡婷

面對以社會實踐為最終目標,而非單以描繪社會圖像做為終點的研究計畫,就像是一場舞,既要掌握自己的節奏和步伐,也要與共舞者協調彼此的移動與感受。成大團隊透過在2014年的盛夏於嶺南社區的實做行動,逐步建立行動背後的理論邏輯,一方面認為要讓小農經濟逃脫結構性的雙重擠壓,必須重新建立農與自然的連結,並重新鑲嵌進社會關係之中;二方面,也發現嶺南及週邊山村仍保有資源永續利用的在地運作邏輯,如何讓這樣的傳統與現在及未來連結,是下一步的行動原則。期待這場以「社區經濟」做為主旋律的舞蹈能不斷延續,憑藉它的節奏來邁出踏實舞步。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社區經濟的想像與實踐*

Vol.14 作者 / 蔡侑霖

泰雅的傳統編織文化和商品化的拉扯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政大烏來樂酷團隊嘗試以互惠(reciprocal)經濟模式,建立編織技藝網絡,使技術傳承不只是和營利綁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藉著技藝的展演,帶動社區成員的參與,進一步推展出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

「Unseen Tours」到「街遊Hidden Taipei」:社會創新的在地移植

Vol.13 作者 / 黃昱珽

英國倫敦的Unseen Tours,是近年來重要的社會創新案例。2013年末幾個社會團體在台北市萬華、城中等地,也仿效Unseen Tours的經驗,推出一個方案(project)。從2013年6月開始規劃與訓練,到2014年7月的正式上線,迄今已正式運作近三個月。作為國外社會創新於台灣在地的最新實踐,必然是本刊不容錯過的有趣案例。

3285個日子,我只專心做好兩件事!

Vol.13 作者 / 17support

一位修讀醫務管理系的六年級生,不曾在外工作就直接創業,九年來,所有事都發生在南投竹山,所有時間他也只專心做好兩件事;第一個,修葺了「天空的院子」這個百年古厝,再者,兩年半前它變成了一間公司,從山上移到竹山鎮上,開始另一個關於「小鎮文創」的故事。現在,讓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告訴你這3285個日子裡,要專心做好兩件事究竟需要多少堅持、懵智、與力氣!

倫敦街友的社會培力

Vol.07 社會培力 作者 / 黃昱珽

The Big Issue雜誌是一份雇用遊民作為專屬的銷售員販售的雜誌,透過標榜當期雜誌只能在這些街頭販售員手上購買到的方式,替這些銷售員在市場競爭中取得獨特的利基,目前The Big Issue在歐陸、日、韓、台灣及澳洲各國各自獨立發行,成為社會企業的重要典範。
倫敦街友的另一個有趣的社會培力案例,則是Unseen Tour的街頭導遊,由於街友們確實對他們所長期居住的城市有著相當獨特、不易被取代的經驗,開始了「另類觀光」的嘗試。

東台灣在地發展與特色的考掘:東華人社實踐中心推動紀實

Vol.06 移動專號 作者 / 施聖文

要如何思考下一個世代東台灣的發展?是以整體區域的視角,還是在地發展的特色為出發點?從以上的問題出發,東華大學人社實踐研究團隊,逐步在這樣的大哉問中,尋找下一個東台灣新世紀的脈動,從東臺灣的特性,討論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

樂酷烏來、樂酷政大:泰雅意識的社會實踐

Vol.05 農業轉型 作者 / 施聖文

Lokah,是泰雅族人彼此見面打招呼的日常語彙,但也有互相勉勵、加油之意。烏來不僅需要加油,同時也正與政大樂酷團隊彼此相互勉勵,一同成長。

有機農業的發展與其多元內涵

Vol.05 農業轉型 作者 / 黃昱珽

現代農業在環境、生態、人體、土地與社會間造成各種的危害,在二十世紀的後半逐漸暴露出來,使得強調永續耕作、不使用化學原料的有機農業,越來越受到重視與推廣;到了2012年,已經有162個國家採行某種的有機農業認證,全球共有一億八千多萬人在進行有機農業的耕作、市場規模達到62兆美元。

走入水沙連的世界:暨南國際大學人社實踐計畫推動紀實

Vol.03 生態城鎮 作者 / 施聖文

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了南投,許多團體陸陸續續進到埔里地區,地方活力逐步地增長與累積。這些活力的能量在921之後開始重新反省地方的意義。2000年之後,暨南國際大學也開始與地方結合,尤其在社會關懷上,一直與埔里地區的地方社會聯繫在一起。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社會實踐的累積又要如何突破大學體制上的限制,重新找尋更具創新的作法呢?

月的世界、日的故鄉:台南左鎮區公舘社區觀察紀實

Vol.02 社會企業 作者 / 施聖文

二寮的日出與草山的月世界,已成為南台灣重要的觀光風景區,散村型的農村聚落-公館社區,座落在此,週六、日遊客眾多,台南市觀光局在此設置旅遊服務中心,提供專人服務與相關旅遊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