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觀光

市集這樣辦.與社區阿公阿嬤同樂的「Oh Old!市集」

Vol.46 作者 / 盧紀邦(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世明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怎麼跟阿公阿嬤玩在一起呢?」「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市集?」店家們想的不再是賣什麼產品來吸引觀光客,而是「可以跟阿公阿嬤做什麼?」活動主題中可以看到店家與社區長輩間如何從點點滴滴的真實互動,產生豐富的市集內容發想。或許,下次當你到銀同社區喝咖啡時,跟你聊天的會是銀同社區的高齡實習生!

由歐洲區童軍夥伴關係計畫漫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參與(下)

Vol.46 作者 / 朱俊彥(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藉著此次訪歐機會,與社區夥伴、工作團隊凝聚共識,擬定了未來將社區工作和童軍運動結合的方向,並在活動中和各國童軍代表交流社區行動方案內容。未來希望藉由童軍基地的服務認證和社區的活動推展,在國內的大學童軍建立起常態性的工作小組,分擔社區工作的人力缺口;同時也將公舘社區的教育、社會支持和社區經濟融入童軍活動之中,設計出更貼近年輕人的活動方案,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社區支持的工作隊伍。

從里山尋一條台灣的路(下)

Vol.46 作者 / 吳宗澤(榖笠合作社執行長)

如何保存里山的環境?正如同古蹟、老屋、生態、傳統歷史文化的保存一樣,會遭遇到保存和活化的兩難;況且一個地方的生產模式有其最適規模,不可能伴隨經濟無限上綱。如今我們必須使出渾身解數在全球的答案中找尋合適自己的方式,減少對市場經濟的依賴,達到社會生態生產的永續共存。

193:想像一條通往幸福的路

Vol.44 作者 / 東華團隊

「想像有兩種:一種是簡單地保存對事物的印象;另一種則是將這些印象千變萬化地排列組合。」對於政府擬訂的公共政策,民眾只能照單全收嗎?回應花蓮193縣道的拓寬工程規劃,「幸福193聯盟」藉由各種講會與活動,尋找同樣關心縣道193與七星潭議題的民眾,串聯各方資訊,並鼓動民眾提出更多對未來規劃的想像。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中)

Vol.44 作者 / 郭怡棻

今年5月,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團結經濟救小鎮:加拿大Saint Camille的社會經濟組織(下)

Vol.43 作者 / 周睦怡

用在地思維思考,以全球化的網絡和視野來行動,是Saint Camille在思考共同未來與行動的準則,而多元性的組成,讓這個小鎮更有能量,也養成這個地方和居民包容、創新和互助的特色。當地居民的分享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國家發展的優劣往往把重點放在城市其實是誤導的,更應該看到鄉村的發展,鄉村強,國家才是真的強。因為鄉村人少資源有限,更強調互助合作,這才是一個國家認同形成重要的基礎。

「光芒萬丈」或「曖曖內含光」?吸引人群的不同思維

Vol.41 作者 / 黃昱珽

捨棄「向外」爭取大量資源來繁榮地方的作法,而採取「向內」探求的方式,不斷反思自身、尋找內部有價值之物,盡力琢磨出它的光芒,自然地吸引到有同樣興趣的知音。整個過程最終呈現的產物,也許不會特別聳動、不會特別令人注目,但是它會很有「味道」,讓人想要再三咀嚼,留下了名為「文化」的底蘊。

震災後萌芽的福利國:專訪龍眼林福利協會廖振益總幹事(下)

Vol.40 作者 / 黃靖玫

「我希望專業社工員可以負責訓練,假使日後社工離開這邊,至少我們原本培訓的人還在,可以繼續運作。所以我從頭到尾堅持的就是要以在地人服務在地人,因為我們瞭解在地人的背景,可以很快產生信任跟接觸,做服務的時候也比較不容易受質疑,所以說以在地服務在地是最實際的方式。」

不只是過客──《Shock 三峽客》地方媒體

Vol.40 作者 / 阿桂

「我們刊物的受眾,是針對整個三鶯地區生活的人們。除了發掘地方故事,讓北大的同學理解三鶯外,也想讓在這裡生活的各個群體互相了解。」這是《Shock三峽客》的目標。因此,刊物作者們有的是來自北大的學生,有的是來自三峽街坊的人們;有人書寫對地方的記憶,有人書寫目前地方上正發生的事情,在三峽的不同區域中流轉,採集報導的素材,也為地方創造共同的回憶。

我們這個計畫最重要的就是人!陳東升老師專訪

Vol.36 作者 / 郭怡棻

陳東升老師說:「真的要做好一件事情,要紮紮實實地去做,短期之內可能看不到什麼太大的改變,可是呢,兩三年後你真的看到,你在做的事情對地方上產生了一些影響,地方在改變、學校也在改變,這個我想不僅我們會感動,實際執行的人也會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