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實踐

社會創新創業in玉里:璞石閣百年老房中的小革命(課程篇)

Vol.11 作者 / 施聖文

2014年8/5~8/11,為期 7 天的創新創業工作坊在玉里展開,各地具有創業精神的青年聚集於此交流、分享、學習創業構想,在百年老屋璞石閣中激盪出新的火花!

社會創新與實踐中的校園組織與宣傳

Vol.10 作者 / 施聖文

如果教育是作為社會實踐中最根本的基礎,教育是孕育校園中的學子們未來踏出社會的養成基礎,當以「創新與實踐」為基礎的研究計劃相應而生時,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校園中有可能對此產生興趣的同學們呢?

人社實踐的一年:參與、行動與反思

Vol.09 作者 / 施聖文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即將屆滿一年,在四校通力合作之下,完成了紮根的基礎工作。隨著第二年的開展,這些行動的背後有著什麼樣創新的可能性?在在地實踐中,所謂創新究竟是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是學術研究在方法與表現形式的創新,還是找到一個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的方案?從這些問題出發,總計畫辦公室博士後研究員施聖文嘗試抽離這一年的參與觀察經驗,反思大學作為一種實踐主體的可能。

人社實踐計劃執行的回顧與反思:埔里期中會議紀實

Vol.08 作者 / 施聖文

埔里長青村與桃米社區為為本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中會議的會議地點,長青村是921大地震後唯一保留下來的組合屋社區,透過06年「菩提長青‧希望之村—老人福利社區實驗計畫」與09年「老人互助社區培力計畫」,轉型成合法化的老人互助社區,建構老人照顧的實務與學術互動平台。桃米社區則藉由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執行長顏新珠的努力,秉持著與社區共同成長的理念,並預將桃米的精神拓展到埔里地區,激發社區中心思維與區域發展間關係的再思考。

一場街頭社會實踐的創新與嘗試:d-street街頭公民審議紀實

Vol.07 社會培力 作者 / 施聖文

2014年3月18日所開啟的太陽花學運,對於台灣民主政治史而言,不僅重新反省過去台灣代議政治的缺失,同時也在街頭運動中展現了多元的可能性,但要如何擴大參與,讓立院之外終日靜坐支持的學生,也能夠有機會發表他們的意見呢?一場新的街頭實踐的可能,在街頭公民教室與公民審議兩者概念的結合下,逐漸點燃,而本文將從一個第一人稱的角色,思考十天來街頭審議的實踐意義。

樂酷烏來、樂酷政大:泰雅意識的社會實踐

Vol.05 農業轉型 作者 / 施聖文

Lokah,是泰雅族人彼此見面打招呼的日常語彙,但也有互相勉勵、加油之意。烏來不僅需要加油,同時也正與政大樂酷團隊彼此相互勉勵,一同成長。

學習圈下的共識:成大人社實踐的眾志成城

Vol.04 高齡生活 作者 / 施聖文

十一月初,深秋的成大校園中,聚集一批熱情洋溢的年輕人,他們是成大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以下稱人社實踐)中的博士後與助理群,正為著計畫未來的走向在努力奮戰。

走入水沙連的世界:暨南國際大學人社實踐計畫推動紀實

Vol.03 生態城鎮 作者 / 施聖文

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了南投,許多團體陸陸續續進到埔里地區,地方活力逐步地增長與累積。這些活力的能量在921之後開始重新反省地方的意義。2000年之後,暨南國際大學也開始與地方結合,尤其在社會關懷上,一直與埔里地區的地方社會聯繫在一起。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社會實踐的累積又要如何突破大學體制上的限制,重新找尋更具創新的作法呢?

開展行動的知識磐石: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習工作坊

Vol.01 創刊號 作者 / 施聖文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從學理上便希望能打破理論與實作的雙元化桎梏。透過理論與實作的往復對話,豐富我們對社會的理解,甚而參與當前社會面臨的問題,積極改變。2013年9月2日,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參與者頭一次聚首。在為期三日的研習工作坊中,來自政大、暨大、成大與東華的前線行動團隊共同研讀國內外相關研究,交流各團隊的計劃理念與實作經驗,豐富彼此的創新能量,為開展中的實踐行動構築知識儲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