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實踐

打開祖先的知識:港口部落簽署合作備忘錄

Vol.21 作者 / 新作坊

原民部落在和外界合作時,要如何保有自己的主體性?更進一步而言,要如何開啟部落「賦予權」的進程?港口部落的對外合作模式或可做為參考。而東華團隊在港口的沉浸式文化營隊,也循此精神操作,透過部落知識的系統化,試著讓部落在民族教育的環節中取得主導權,不僅是尊重場域中的傳統倫理,也將成果回返給部落運用。

東山嶺南社區龍眼窯博物館的誕生

Vol.20 作者 / 林文浹

社區發起建造一座龍眼窯博物館的動機,源自於對在地烘焙產業文化的強烈認同及保存觀念,認為社區應透過博物館的建置能完整地呈現及保存龍眼窯的生命史,也藉此能真實性反映早期嶺南常民生活文化的內涵,更期許能加深在地民眾對傳統龍眼產業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推動後續地方發展的可能。

成為活力的來源——籃城公園菜園的動員行動

Vol.20 作者 / 吳宗澤、張晴雯

「在公園種菜」的發想,是基於創造社區共有財的概念,試著找出社區自給自足的可能性。同時也藉此引入樸門農法(Permaculture),創造友善耕作的環境,打造可食地景。在過程中也透過與居民的互動和對話、協力分工,和社區一起動起來。

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合作:埔里期中會議報導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新作坊

知識要轉化為具問題解決能力的實作,離不開具體的空間場域、合作的夥伴,以及需要一起面對的問題。人社實踐計畫開展至今,各校選訂的實踐場域屬性、空間尺度各有不同,與在地合作的關注焦點也互有差異。我們帶著初步的想像與假設的議題進入社區與部落,當計畫逐步開展,必然在實際面對在地需求、時事發展、居民反饋,乃至團隊內部變化後,必須逐步調整實踐的方向。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二部曲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蔡侑霖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在政大團隊的經營下,成為當地婦女分享、交流織藝與日常生活的場域。從中可以觀察到社區自發力量的生成,並培養出有別於生產活動的「玩耍」氛圍;進而重新思考在地手藝分享所具有的意涵,以及在異族觀光與文化產業的商品化發展之外,傳承傳統工藝的另類可能性。

協力治理的實踐:「埔里研究會」環境清潔議題的行動分析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陳文學*、張力亞**

協力治理的過程中,「網絡促進者」的角色至關重要。以暨大主導的埔里研究會為例,大學建構的對話平台因為無官方色彩,使地方公共議題能被充分討論,增進行動者之間的溝通。並透過固定時段的聚會討論,讓關心環境議題的公民、社團組織與既有的議題行動者對話,瞭解各自的作法與結構限制,繼而共同策劃集體行動方案。

Social Rights in Canada :社會權的正義實踐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戴華

Social Rights in Canada旨在透過協助加拿大國內的相關法律訴訟,來處理政府必須面對的一些社會問題。在政府的法令或政策中,往往忽略,甚或激化貧窮、遊民、弱勢移民所造成的一些有違「社會權」的社會問題。Social Rights in Canada希望能以實務行動,加上與聯合國等相關機構合作,促使加拿大政府改革相關法令與社會政策,以改善窮人與遊民的社經地位。

人社創新資料庫:來這裡找點子

Vol.16 作者 / 新作坊

自己的國家/社會/社區/部落/文化……自己救,公民意識近年快速高漲,國外許多針對這些問題提出的創新觀念與作法,也開始引入台灣,讓愈來愈多人想要挺身而出,捲起袖子做些事。但是許多人根本不知從何下手,拜估狗大神不見得靈光,身邊也沒有人可以指點。那麼熱血如你,該怎麼知道其他人怎麼做呢?

秀姑巒溪玉里稻作田野紀實

Vol.16 作者 / 蘇羿如

玉里是花東縱谷最大的米鄉,其知名度十分有限。透過產地認證制度,開創出玉里米在稻米市場的辨識度,形塑地方特色,從而產生地方認同的效應,這也使得玉里從地理位置上的一個地名,逐漸朝向和池上、富里一樣,成為台灣稻米的另一代言者。

從社區參與開展涉世學術的行動研究

Vol.15 作者 / 方雅慧

大學的教育工作中包含教學、研究與服務,近年來強調「學術研習」和「社區服務」結合,處理各樣社會或環境議題,讓學生透過服務培養批判思維與自我反思能力,才有機會拓開跨領域與跨界的教與學,開展涉世學術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