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實踐

季會討論:理想的團隊運作模式

Vol.27 作者 / 周睦怡

在人社實踐計畫的執行過程中,除了大學與社區信任關係的建立和經營外,大學團隊的形成與運作也是重要的面向之一,不但影響著大學團隊與社區一起工作的模式和態度,也能透過團隊內部的運作去反思大學團隊與社區互動的關係,並潛移默化到社區的公共參與之中,協助培養地方公民社會的自主運作能力。

用對話想像可能,以體驗交流實踐:人社實踐計畫季會與工作交流紀實

Vol.27 作者 / 郭怡棻

人社實踐計畫每三個月一次召開季會,參與計畫的伙伴從臺灣北中南東出發,輪流到四所大學團隊的實踐場域開會參訪,分享各自實作的挑戰,反思自身的行動和定位。本次季會在臺南的銀同社區和公舘社區舉行,透過討論對話和實際走訪成大的實踐場域,開始想像打造理想團隊的運作模式,攜回彼此寶貴的實踐經驗。

小米串起的智慧:中平部落工作紀要

Vol.26 作者 / 新作坊

小米是布農文化中的重要作物,一年當中依著小米的生長過程,有各種相應的祭儀。在花蓮中平部落,東華團隊與在地的族人合作,透過參與小米復耕的勞動和祭儀,體會布農文化的智慧,並與青年詩人沙力浪合作,打造出族語教育的環境,一同擔負起傳承布農文化的使命。

農友不可能吃出自己的龍眼乾?(上)

Vol.25 作者 / 陳姵君、蕭惠中

如同要生產好的咖啡,就要先會喝咖啡一樣,要做出好的龍眼乾,也要先學會吃龍眼乾。生產者需要知道自己龍眼乾的氣味是什麼、跟別人的如何不同,甚至有沒有可能調整得更順口好吃,才有助於建立自有品牌特色與消費者忠誠度。且看這群身兼烘焙師傅與品評家功力的東山農友們如何應付「盲測」踢館!

以創新迎接社會與經濟的挑戰

Vol.25 作者 / 新作坊

大學與社區結盟一起從事研究的模式,不僅改變知識產生的傳統,更在知識運用方面,重視最佳實務的產生,也就是強調研究成果的社會影響(social impact),此即是創新的精髓。加國的經驗充分支持科技部推動人社實踐計畫的立意。

「大學與社區:伙伴關係的新典範」研討會報導

Vol.24 作者 / 郭怡棻

大學是獨立追求真理與探究學術的中心,也是智慧匯聚、知識積累的處所,同時承擔著社會服務的重任。當大學走進社區、走入部落,以平等互惠方式與當地居民形成伙伴關係,共同面對城鄉殊異的在地議題,大學能用什麼樣的新思維和新作法去履行自身的社會責任,解決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呢?

社區與學校的防災合作:桃源國小防災演練

Vol.24 作者 / 新作坊

防災教育是相當重要而受到關注的主題。在防災的籌備與推廣中,要如何讓學校、社區成為一個可以合作的整體,並且發展出「自主防災」的能力?暨大團隊在參與複合型災害的防災示範演練過程中,試著和學校、社區一起思考與嘗試這些議題。

埔里小鎮空污減量行動觀察

Vol.23 作者 / 張力亞

擁有好山好水的埔里小鎮,近年來卻飽受空污問題的困擾。暨大人社團隊針對空氣汙染防治的議題,和在地的居民與社區團體進行了一連串的合作行動,而在此次「空污特攻隊」的志工培訓過程中,體認到公部門受限於既有體制的問題,卻也看到來自民間的韌性及力量。

社會經濟的研究中心:ARUC-ÉS & RQRP-ÉS

Vol.23 作者 / 容邵武

ARUC-ÉS與RQRP-ÉS致力於社會經濟知識的研究與應用。前者的目標在讓企業服務和政府政策能夠搭配,能夠自給自足的投入資源到研究機構,促使研究的基礎建設、大學間信息網路、政府、財政與創業資本等等面向的資源能夠有效整合;後者則與魁北克省各區域內的大學合作,專注於該區域特有問題的研究。

花東縱谷稻作產區家庭農戶(自產自銷戶)的生存處境與策略研究

Vol.21 作者 / 吳勁毅、徐肇尉

玉里、富里、池上、關山,是位於花東縱谷中的稻米產出鄉鎮,這裡的自產自銷農戶,在經營策略上由於受惠於地理品牌認證,大都擁有穩定客戶;與地方傳統之農會或米廠等通路之間亦有合作,是另一個風險緩衝的選項。本文以家庭農戶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單元,討論如何建立讓青年回流鄉村的有效作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