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實踐

尋找另類的路徑:呂寶靜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黃靖玫

「目前所有的制度有沒有替代的可能?」不管是課程設計、學術研究,或是實踐工作,我們正在尋找有別於以往單一思維,或是標準的解答,試著用新的、另類的方式來處理實務工作;而採取不同路徑時,也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成果,經過不斷地反思、追索與實踐,或許在未來,這些取徑可以成為其他地區也適用的典範。

人和事成:謝國興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郭怡棻

創新課程需要時間醞釀,才能發酵熟成,展現影響力。這樣的影響不僅改變老師,也改變學生。國興老師說:「這是一個『播種』的工作,選修課程學生的學習經驗會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不只是老師自己本身做改變,自己去開課、自己設計課程;選擇上這些課程的學生,他的學習過程和收穫,應該也會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這計畫真的會建立一個新的典範。」

呵護希望的青芽:鄧育仁老師專訪

Vol.34 作者 / 郭怡棻

回顧三年來各大學團隊的實踐工作,育仁老師認為第一步要與社區居民相互磨合,建立起伙伴關係,共同去做一件事,是高度的挑戰;同時大學內部相應的制度調整、跨領域團隊的組成搭配,也是進入實作場域的關鍵。而在社區的實踐工作,如同成大團隊所標舉的「共作共學」、暨大團隊所彰顯的「協力治理」,大學與社區相互涉入很深。在協力共作的伙伴關係中,社區居民跟大學團隊的價值跟理念有時候一致,有時候不同,甚至發生衝突;在參與過程裡如何把其中的「故事」描述出來,轉化成更細緻深刻的研究成果,開創出學術新典範,是第二層更艱鉅的挑戰。

一串小米的成熟:記《巒群布農語簡易詞典》新書發表

Vol.33 作者 / 謝柏宇

17歲開始投入布農族語保存工作至今77歲的張玉發牧師說,整理分類詞典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不是由他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語言也不是他一個人獨有。這次的出版只是為了喚醒大家共同努力保存族語,因為「語言若消失,族群就消失了」

日本見學記Ⅰ:用乾燥技術活化地方產業的木原製作所

Vol.33 作者 / 郭怡棻

談起和社區的合作,木原康博社長指著桌上一罐包裝十分可愛的黃色乾燥花,告訴我們除了開發山口市特色果乾和茶葉,木原製作所也和當地日本農協(JA)婦女部合作發展新產品。這是由秋穗盛產的「油菜花」(はなっこり—,油菜與青花菜孕育的新品種)所製成,過去人們只食用莖與葉,現在將廢棄的花朵加工成兼具食用與觀賞的乾燥花,加以設計包裝後,附上食譜,一罐售價700日圓,上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兩千份商品旋即銷售一空。

樂見實踐:鄭麗珍老師專訪

Vol.31 作者 / 郭怡棻

麗珍老師說:「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我們是要做知識的建構,但是我們的知識建構如果只停留在一個想像的空間,而不是一個踩到地上的空間的話,那這個學術知識的意義何在?如果不能應用,它的意義何在?」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

Vol.31 作者 / 黃資媛

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媒合校內學生和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合作,希望透過學生的創意和人力為自救會持續推動的教育宣導增加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也期待在以空污為主的公益服務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興趣,甚至將議題帶進各自專業學科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共同邁向埔里鎮生態城鎮轉型的願景。

讓學生從教室走出去吧!黃秀端老師專訪

Vol.30 作者 / 郭怡棻

「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就是說怎麼樣讓大學走出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還繼續留下來的原因。我覺得參與這個計畫自己隨時都在學習,包括說開始看『新作坊』跟社會實踐的一些東西,我很想去瞭解別人怎麼做,也許將來能夠協助其他人這麼做,甚至還想在人權學程開一個跟社會企業有關的課程。」秀端老師與我們分享她的收穫。

創新,改變的開始:蔡瑞明老師專訪

Vol.30 作者 / 郭怡棻

瑞明老師不諱言平常的生活「實在是太學校、太大學了」,因為研究的對象是整個社會,反而與社區疏離,無法切身感受到社區生活的脈動與溫度。「這個計畫讓我真正的再走入社區,我也對臺灣越來越有信心,因為她原來有這麼多的生命力,只是還沒有被激發出來。」

實踐,從認識開始:支亞干部落實作課程筆記

Vol.29 作者 / Apyang Imiq

輕鬆聊天是最能拉近彼此距離的方式,記得某次工作坊,有一個學生問起部落長輩原住民的飲酒問題,當下自己覺得很不妥,但baki認真的說,以前的酒很珍貴,光是釀酒就要花很長的時間,大家坐在院子邊聊天邊喝,baki把書捲起來,像酒杯一樣,模仿過去喝酒的樣子,酒杯舉起來,先喝1cc,再聊打獵的事,過了一小時,再喝2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