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社會實踐

秋收,迎來分享與關懷的季節

Vol.49 作者 / 鍾怡婷(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

媽媽們在菜園裡不會只種下單一作物,我們總是可以看見有三種以上的菜蔬以具有層次感的方式構成每個媽媽特殊的菜園風景。比較高的玉米、番茄或豆類作物會被種在北邊,向南則可能依序種上茄子、白花椰菜、高麗菜、萵苣、茼蒿等。菜園夠大,還可以栽一株南瓜苗讓它蔓爬在菜園裡,除了可收成南瓜之外,還可防止雜草叢生。這些菜多是供自家食用,愛吃哪樣就多種一些,或是為了要醃酸菜給前一年嚷嚷著想吃的親朋好友們而多種些芥菜。媽媽們的菜園展現了多樣性,也展現了各家各戶的飲食特性。

維繫人際情感與社群記憶:魁北克參訪見聞錄

Vol.49 作者 / 周睦怡

2017年4月,人社實踐計畫伙伴造訪加拿大蒙特婁當地的Odanak第一民族社區、由住戶們共同營運管理的Châtelet住宅合作社,以及透過藝術工作營造社區關係的Art Hives。希望能將國外的經驗分享給更多讀者,也一起思考如何在臺灣社會中,攜手創建出綿密的人際情感,以及更加完善的社群合作關係。

友善農業的跨域對話:大東原地區、高山部落交流紀行

Vol.48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太平洋海濱常住人口數十人的布農小聚落,跟島嶼南部以果樹栽植為業的淺山地帶,雖然社會脈絡、生產規模互異,卻同樣關注在地友善農業的實踐。大東原團隊的成員以來自山脈另一邊的眼光,帶領我們瞭解高山部落的種種故事,也分享團隊與農友合作的方案成果,期待能以眾人的智慧交流,一起繼續在實踐與翻轉的過程中前行。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Ⅰ:臺北市社造沙龍見學篇

Vol.48 作者 / 郭怡棻

談到經濟,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像,有人會想到薪水開銷花費,也有人會想到生產流通交換,或許更多人的耳邊是出現響徹雲霄的「拚經濟!」口號。經濟未必要拚才會贏,不過經濟往往和個人的生活與生計密不可分;而在社區裡頭,人們的需求、服務,資源的交換、分享等節點所串接起來的「經濟」,也經常是連結人與人關係的動力,甚至是「community/共同體」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今晚走進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朋友,正是要來參加一場沙龍聚會,共同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

歲時絮語:小米農事的田野對話

Vol.48 作者 / 謝柏宇(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文中的筆記原是散落在各處、不同次的田調中寫的,本來只是單純地想將所見記錄下來,偶然間讀到陳振義博士關於小米研究的文章,讓我想將這些田野筆記串起來,去理解小米在布農傳統文化、科學描述,與身體勞動中的意義,也讓我找到這些看似瑣碎的田野經驗在理解事情上的位置。

市集這樣辦.與社區阿公阿嬤同樂的「Oh Old!市集」

Vol.46 作者 / 盧紀邦(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世明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怎麼跟阿公阿嬤玩在一起呢?」「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市集?」店家們想的不再是賣什麼產品來吸引觀光客,而是「可以跟阿公阿嬤做什麼?」活動主題中可以看到店家與社區長輩間如何從點點滴滴的真實互動,產生豐富的市集內容發想。或許,下次當你到銀同社區喝咖啡時,跟你聊天的會是銀同社區的高齡實習生!

捲動在地參與動能:高山部落實作課程與社區據點營造

Vol.45 作者 / 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高山部落伙伴小馬說:「學生的進場除了能陪伴老人家,也讓部落變得更熱鬧,好幾位平常內向害羞的長輩因此更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公共事務,對老人家的身心靈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在人口外流嚴重的情況下,學生的協助適時填補了人力缺口,對整體事務的推進有很大的助益。更重要的是,環境與街道整理美化之後,也影響到部落居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意維護美化過後的環境整潔。這真的很驚喜!」。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下)

Vol.45 作者 / 郭怡棻

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於今年5月齊聚臺北,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文化照顧的實踐:從加拿老人會看見部落自主的可能

Vol.44 作者 / 張宏婷

「小孩子都在外面,在部落的我們要互相照顧。」主流社會一直將留在部落的人視為被動等待資源進入的「弱勢」,然而透過加拿老人會的自籌經費、自行規畫課程、透過公田的共同勞動支持共食,我們看見了部落自體長出的文化照顧模式,也更進一步體認到部落建立主體性的重要。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上)

Vol.43 作者 / 郭怡棻

端午連假前日,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