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社區不應該只是單一解決一個問題:專訪甘樂文創創辦人林峻丞

Vol.33 作者 / 關鍵評論網編輯

社區不應該只是單一解決一個問題,因為社區居住的不是只有一種人口,有年輕人老年人,這些人是生活在一起的,在兒童這塊你應該開始陪伴,特別是弱勢孩子可能從小對課業就沒興趣了,難道你不需要給他更多職業探索機會,拉他一把嗎?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二)

Vol.32 作者 / 黃資媛

上篇介紹了學生參與社區共同推動空污減量的過程,前半學期以「認識空污」為主,讓學生透過自學、見習與遊戲宣導,建立對空污議題的基本認知; 後半學期著重於「解決空污」,讓學生在瞭解問題後,以自救會持續關注與發展的「健康、交通、農業」三個議題為主,進一步思索如何面對進而解決?接續上篇的健康組內容,接著記錄交通和農業兩個議題的減量方案。

入山暫居的所在——訪耕山農創・老寮背包空間

Vol.32 作者 / 阿桂

耕山農創藉由老寮背包空間的小旅行,以一種兼具深度與商業的姿態,帶領訪客認識農村,最後樂於攜回伴手禮,他們希望藉由銷售伴手禮的方式,維持地方生產,以帶動整個產業鏈,而這正是耕山農創青年團隊的願景目標。

用科技和廚餘打造永續的有機農業:專訪元沛農坊創辦人許又仁

Vol.32 作者 / Kenzo

許又仁所創辦的「元沛農坊」,以微生物技術將廚餘及農業廢棄物轉為具有森林泥土香的有機堆肥,讓農田的泥土可以得到活化,也能因為有機質的注入提高水土保持特性,幫助農田有更佳的氣候應變能力。他說:「我相信自己在做對的事情,因為做這件事的時候,回饋土地的感覺很強,會覺得在為國家、社會做事,而接觸自然的過程也會讓人得到很好的療癒。」

樂見實踐:鄭麗珍老師專訪

Vol.31 作者 / 郭怡棻

麗珍老師說:「我們為什麼要做研究?我們是要做知識的建構,但是我們的知識建構如果只停留在一個想像的空間,而不是一個踩到地上的空間的話,那這個學術知識的意義何在?如果不能應用,它的意義何在?」

空污減量大作戰:大學生與社區協力行動全記錄(一)

Vol.31 作者 / 黃資媛

水沙連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研究中心媒合校內學生和埔里PM2.5空污減量自救會合作,希望透過學生的創意和人力為自救會持續推動的教育宣導增加更多的延展性和可能性,也期待在以空污為主的公益服務過程中,能夠引發學生對環境議題的關注與興趣,甚至將議題帶進各自專業學科做更進一步的研究與實踐,共同邁向埔里鎮生態城鎮轉型的願景。

電話號碼只有五位數字!打造掌心溫度的「Chichic七柒」工作室

Vol.31 作者 / 黃昱珽

在台灣社會中,金工相較於其他的藝術創作,其實較不受到重視。更精確地說,我們對金工的看法,很多時候還是停留在首飾、珠寶的想像上,然而「七柒」透過實際的創作及展覽,為所有人介紹金工的藝術性與無限可能,探索一個全新的創作領域。

讓學生從教室走出去吧!黃秀端老師專訪

Vol.30 作者 / 郭怡棻

「我覺得這個是很有意義的工作,就是說怎麼樣讓大學走出去,這也是為什麼我們還繼續留下來的原因。我覺得參與這個計畫自己隨時都在學習,包括說開始看『新作坊』跟社會實踐的一些東西,我很想去瞭解別人怎麼做,也許將來能夠協助其他人這麼做,甚至還想在人權學程開一個跟社會企業有關的課程。」秀端老師與我們分享她的收穫。

創新,改變的開始:蔡瑞明老師專訪

Vol.30 作者 / 郭怡棻

瑞明老師不諱言平常的生活「實在是太學校、太大學了」,因為研究的對象是整個社會,反而與社區疏離,無法切身感受到社區生活的脈動與溫度。「這個計畫讓我真正的再走入社區,我也對臺灣越來越有信心,因為她原來有這麼多的生命力,只是還沒有被激發出來。」

你今天環保了嗎?——新點子不斷的「萬里綠生活」

Vol.30 作者 / 阿桂

「綠生活也不是壓抑的生活,不是簡陋的生活,而是可以追求生活品質和美感的。」從深山裡的垃圾瀑布,到資源回收場,一步步走到綠生活社區中心,我們看到一個不斷嘗試、創新的理想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