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從日常出走又回歸生活的「岡發芽」(上)

Vol.37 作者 / 郭怡棻

在女主人引領下,我們打開了紗門步入屋內,這是一間充滿主人個性與生活感的開放式廚房,中間有一張長橢圓形的原木餐桌,四周的櫃子上擺放著料理所需的鍋碗瓢盆和綠色植栽。與火爐相對的牆面上掛著吉他形狀的時鐘,用廢棄木料釘成的架子上立著各種CD、料理食譜與綠色生活書籍,以及一罐罐儲放著像是醬料、醃漬品、乾燥香草的神祕玻璃瓶,似乎打開它們,就能通往深邃美妙的味蕾新世界。

分享「有機」的生命力──吳美貌演講側記

Vol.37 作者 / 丁淑玲、張宏婷記錄

陪伴了這麼多部落,吳美貌很清楚,任何部落的產業要長久的經營下去,沒有「量」是發展不出來的。以黑暗部落的金針產業為例,如果部落沒有足夠產量的金針,產業就無法維繫、支持部落生存。有些農夫喜歡種植多樣作物,照顧起來很累人,也較無法大規模發展成產業,但是多樣化有它的好處,就依照目的來做調整。

我們這個計畫最重要的就是人!陳東升老師專訪

Vol.36 作者 / 郭怡棻

陳東升老師說:「真的要做好一件事情,要紮紮實實地去做,短期之內可能看不到什麼太大的改變,可是呢,兩三年後你真的看到,你在做的事情對地方上產生了一些影響,地方在改變、學校也在改變,這個我想不僅我們會感動,實際執行的人也會感動。」

我的返鄉路──詹于諄演講側記

Vol.36 作者 / 丁淑玲、張宏婷記錄

返鄉的「返」有很多意涵,或許因為不適應城市的生活方式、或厭倦城市生活,找到文化心理上的「返」,還有生產生活的「返」,也就是回去種田,靠種植農作物生存,也是新農人的「返」,志願做個農夫;「鄉」可以是生命價值的認同、社會空間意義下的村落,即使是經濟危機下的鄉村。

尋找另類的路徑:呂寶靜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黃靖玫

「目前所有的制度有沒有替代的可能?」不管是課程設計、學術研究,或是實踐工作,我們正在尋找有別於以往單一思維,或是標準的解答,試著用新的、另類的方式來處理實務工作;而採取不同路徑時,也就會出現不一樣的成果,經過不斷地反思、追索與實踐,或許在未來,這些取徑可以成為其他地區也適用的典範。

人和事成:謝國興老師專訪

Vol.35 作者 / 郭怡棻

創新課程需要時間醞釀,才能發酵熟成,展現影響力。這樣的影響不僅改變老師,也改變學生。國興老師說:「這是一個『播種』的工作,選修課程學生的學習經驗會跟過去有很大的不同,這一點是很有意義的。不只是老師自己本身做改變,自己去開課、自己設計課程;選擇上這些課程的學生,他的學習過程和收穫,應該也會不一樣。所以,我覺得這計畫真的會建立一個新的典範。」

呵護希望的青芽:鄧育仁老師專訪

Vol.34 作者 / 郭怡棻

回顧三年來各大學團隊的實踐工作,育仁老師認為第一步要與社區居民相互磨合,建立起伙伴關係,共同去做一件事,是高度的挑戰;同時大學內部相應的制度調整、跨領域團隊的組成搭配,也是進入實作場域的關鍵。而在社區的實踐工作,如同成大團隊所標舉的「共作共學」、暨大團隊所彰顯的「協力治理」,大學與社區相互涉入很深。在協力共作的伙伴關係中,社區居民跟大學團隊的價值跟理念有時候一致,有時候不同,甚至發生衝突;在參與過程裡如何把其中的「故事」描述出來,轉化成更細緻深刻的研究成果,開創出學術新典範,是第二層更艱鉅的挑戰。

不只是討論或投票:臺中市參與式預算參訪記

Vol.34 作者 / 黃昱珽

臺灣參與式民主的實踐,尚在起步的階段,每個地區皆懷抱著創新的精神在進行嘗試,產生了各自的特色。臺中市兩年來推動的參與式預算,摸索各區都能採用的普及模式,未來也將走出自己的風格。本文探討臺中參與式預算所呈現的「基因」,提供後繼者參考

一串小米的成熟:記《巒群布農語簡易詞典》新書發表

Vol.33 作者 / 謝柏宇

17歲開始投入布農族語保存工作至今77歲的張玉發牧師說,整理分類詞典不是一個簡單的工作,不是由他一個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語言也不是他一個人獨有。這次的出版只是為了喚醒大家共同努力保存族語,因為「語言若消失,族群就消失了」

日本見學記Ⅰ:用乾燥技術活化地方產業的木原製作所

Vol.33 作者 / 郭怡棻

談起和社區的合作,木原康博社長指著桌上一罐包裝十分可愛的黃色乾燥花,告訴我們除了開發山口市特色果乾和茶葉,木原製作所也和當地日本農協(JA)婦女部合作發展新產品。這是由秋穗盛產的「油菜花」(はなっこり—,油菜與青花菜孕育的新品種)所製成,過去人們只食用莖與葉,現在將廢棄的花朵加工成兼具食用與觀賞的乾燥花,加以設計包裝後,附上食譜,一罐售價700日圓,上市不到三個月的時間,兩千份商品旋即銷售一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