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捲動在地參與動能:高山部落實作課程與社區據點營造

Vol.45 作者 / 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高山部落伙伴小馬說:「學生的進場除了能陪伴老人家,也讓部落變得更熱鬧,好幾位平常內向害羞的長輩因此更願意走出家門參與公共事務,對老人家的身心靈健康有很大的幫助。除此之外,在人口外流嚴重的情況下,學生的協助適時填補了人力缺口,對整體事務的推進有很大的助益。更重要的是,環境與街道整理美化之後,也影響到部落居民,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會更加注意維護美化過後的環境整潔。這真的很驚喜!」。

由歐洲區童軍夥伴關係計畫漫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參與(上)

Vol.45 作者 / 朱俊彥(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如何建立起一套和社會團體互動的機制,甚至結合為夥伴關係,無論對於童軍組織或者社區工作者而言,都是重要的課題。經費來源可以影響社區組織的走向和發展,也影響合作關係網絡的建立,這是社區工作過程中值得參考且必須思考的問題。期待有天台灣也能夠多方援引來自國際組織的支持和資源,讓我們的社區工作發展既在地化,同時也國際化。

從「里山倡議」到「里山資本主義」: 社區經濟的發展圖像

Vol.45 作者 / 黃昱珽

在全球化與資本主義席捲世界,卻也讓各地意識到喪失自主性的危機。「里山資本主義」的目標,則是在主流資本主義體制外,建立相對具有經濟自主的子系統,以在地經濟的自給自足模式,減緩受到系統性事故衝擊的危機,同時也避免天然資源與人力資源持續流失到大都市中,讓在地自然資源永續利用,並活絡地方產業的發展。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下)

Vol.45 作者 / 郭怡棻

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於今年5月齊聚臺北,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文化照顧的實踐:從加拿老人會看見部落自主的可能

Vol.44 作者 / 張宏婷

「小孩子都在外面,在部落的我們要互相照顧。」主流社會一直將留在部落的人視為被動等待資源進入的「弱勢」,然而透過加拿老人會的自籌經費、自行規畫課程、透過公田的共同勞動支持共食,我們看見了部落自體長出的文化照顧模式,也更進一步體認到部落建立主體性的重要。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中)

Vol.44 作者 / 郭怡棻

今年5月,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高教深耕,地方創生─臺日大學社會責任實踐經驗交流論壇」側記(上)

Vol.43 作者 / 郭怡棻

端午連假前日,來自全臺各地的高教伙伴齊聚一堂,在「地方創生」架構下,從大學校務經營、教師教研合流、青年公共參與三個面向,和來自日本千葉大學的鈴木雅之副教授、田島翔太助理教授互動,交流彼此參與大學社會責任工作的實踐經驗。

團結經濟救小鎮:加拿大Saint Camille的社會經濟組織(下)

Vol.43 作者 / 周睦怡

用在地思維思考,以全球化的網絡和視野來行動,是Saint Camille在思考共同未來與行動的準則,而多元性的組成,讓這個小鎮更有能量,也養成這個地方和居民包容、創新和互助的特色。當地居民的分享有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國家發展的優劣往往把重點放在城市其實是誤導的,更應該看到鄉村的發展,鄉村強,國家才是真的強。因為鄉村人少資源有限,更強調互助合作,這才是一個國家認同形成重要的基礎。

衣櫥醫生-消費之外的溫柔選項

Vol.43 作者 / JC.L

「當知道自己身邊都是需要跟所愛,就更有餘裕做自己真正想要的事情。」全臺各地有越來越多的免費商店正方興未艾,而衣櫥醫生正在創造的,是一個容易沁入人心的溫暖力量。將來若是需要一件新衣,第一個想到的不再是到賣場消費,而是到二手衣交流空間與他人分享所需,自然發起在地衣物交流活動,更能讓網路時代之下隔閡的人心再次緊密連結。

Elug Masu──小米回家之路

Vol.42 作者 / Apyang Imiq(程廷)

實踐與勞動深化人與土地、人與人、社群與社群的關係,如東華團隊在協力過程中,不急著思考學校和部落怎麼合作,而是回應部落主體實踐的脈絡下互相學習及支持。其次,許多部落青年利用課業及工作之餘的時間走進自家田裡,跟著長輩學習種植小米,不只是種植技術,那些我們陌生又鮮少使用的族語,部落的故事及長輩的智慧,在實踐過程紛紛被挖掘呈現出來,小米原先是青年對傳統文化的美麗嚮往,卻在青銀兩代的合作下,替文化傳承找到發展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