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友善農業的跨域對話:大東原地區、高山部落交流紀行

Vol.48 作者 / 蕭惠中(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博士後研究員)、賴富庭(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太平洋海濱常住人口數十人的布農小聚落,跟島嶼南部以果樹栽植為業的淺山地帶,雖然社會脈絡、生產規模互異,卻同樣關注在地友善農業的實踐。大東原團隊的成員以來自山脈另一邊的眼光,帶領我們瞭解高山部落的種種故事,也分享團隊與農友合作的方案成果,期待能以眾人的智慧交流,一起繼續在實踐與翻轉的過程中前行。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Ⅱ:分桌討論觀察篇

Vol.48 作者 / 段可薇、彭子威、王秉宏(東吳大學社工系學生、臺北市社造中心實習生)

社造沙龍的第二階段為分桌討論,邀請參與者分別從社區互助、社群共享、環境教育等議題發想,討論多元日常經濟的可能性及操作方法。透過這樣的交流,開啟大家對於社區經濟的想像,也希望能藉此影響更多人回應行動,用不同的經濟行為改變社會。

在生活中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Ⅰ:臺北市社造沙龍見學篇

Vol.48 作者 / 郭怡棻

談到經濟,每個人可能會有不同的想像,有人會想到薪水開銷花費,也有人會想到生產流通交換,或許更多人的耳邊是出現響徹雲霄的「拚經濟!」口號。經濟未必要拚才會贏,不過經濟往往和個人的生活與生計密不可分;而在社區裡頭,人們的需求、服務,資源的交換、分享等節點所串接起來的「經濟」,也經常是連結人與人關係的動力,甚至是「community/共同體」永續發展的關鍵因素之一。今晚走進臺北市社區營造中心的朋友,正是要來參加一場沙龍聚會,共同探尋「多元的日常經濟」。

歲時絮語:小米農事的田野對話

Vol.48 作者 / 謝柏宇(東華大學東臺灣中心專任助理)

文中的筆記原是散落在各處、不同次的田調中寫的,本來只是單純地想將所見記錄下來,偶然間讀到陳振義博士關於小米研究的文章,讓我想將這些田野筆記串起來,去理解小米在布農傳統文化、科學描述,與身體勞動中的意義,也讓我找到這些看似瑣碎的田野經驗在理解事情上的位置。

將族群歷史寫在身上──排灣族紋身師Cudjuy Patjidres

Vol.47 作者 / 阿桂

臺灣身為南島語族的起源地,和其他國家一樣有深厚而豐富的紋身文化,只可惜尚未被世界看見。Cudjuy Patjidres從一張黑白照片開始追溯傳統的排灣族紋身圖紋與技藝,希望能藉著實際執行與傳承技術,讓過去的圖紋回到現代的部落。

從農之道:青農、玉里米與產地認證標章

Vol.47 作者 / 郭怡棻

夏末的這天,我們到玉里拜訪一位人稱「小林」的青年農夫李林皇,趁著豔陽高照稍能離土歇息的空檔,與他聊一聊加入玉里米鎮產標章行列的經驗,還有他返鄉務農所觀察到的農村樣態。

打造社區合作網絡:魁北克團結經濟合作社見聞錄

Vol.47 作者 / 周睦怡

今年4月,人社實踐計畫伙伴造訪蒙特婁Notre-Dame-de-Grâce 社區的團結經濟合作社,期待將生產者和消費者共同納入組織,同時改善勞工與產品異化問題,強化地方循環經濟的加拿大「團結經濟合作社」經驗帶回國內,與大家一同尋找適合臺灣在地實踐的好方法。

市集這樣辦.與社區阿公阿嬤同樂的「Oh Old!市集」

Vol.46 作者 / 盧紀邦(國立成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中心博士後研究員)、陳世明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學系副教授)

「怎麼跟阿公阿嬤玩在一起呢?」「這是一個怎麼樣的市集?」店家們想的不再是賣什麼產品來吸引觀光客,而是「可以跟阿公阿嬤做什麼?」活動主題中可以看到店家與社區長輩間如何從點點滴滴的真實互動,產生豐富的市集內容發想。或許,下次當你到銀同社區喝咖啡時,跟你聊天的會是銀同社區的高齡實習生!

由歐洲區童軍夥伴關係計畫漫談國際非政府組織的社會參與(下)

Vol.46 作者 / 朱俊彥(成功大學人社中心專任助理)

藉著此次訪歐機會,與社區夥伴、工作團隊凝聚共識,擬定了未來將社區工作和童軍運動結合的方向,並在活動中和各國童軍代表交流社區行動方案內容。未來希望藉由童軍基地的服務認證和社區的活動推展,在國內的大學童軍建立起常態性的工作小組,分擔社區工作的人力缺口;同時也將公舘社區的教育、社會支持和社區經濟融入童軍活動之中,設計出更貼近年輕人的活動方案,吸引更多青年加入社區支持的工作隊伍。

為孩子編織起社區的照顧網絡—豐田五味屋現場

Vol.46 作者 / 阿桂

「 小孩子某種程度來說,可以是個作品,藝術家就是他自己,他創造出自己的生命、走向自己的未來。」依循著這樣的信念,五味屋的工作人員也期許能扮演稱職的「策展人」角色,透過一起生活、互相分享的過程建立起關係,引導孩子們創造出自身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