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一場街頭社會實踐的創新與嘗試:d-street街頭公民審議紀實

Vol.07 社會培力 作者 / 施聖文

2014年3月18日所開啟的太陽花學運,對於台灣民主政治史而言,不僅重新反省過去台灣代議政治的缺失,同時也在街頭運動中展現了多元的可能性,但要如何擴大參與,讓立院之外終日靜坐支持的學生,也能夠有機會發表他們的意見呢?一場新的街頭實踐的可能,在街頭公民教室與公民審議兩者概念的結合下,逐漸點燃,而本文將從一個第一人稱的角色,思考十天來街頭審議的實踐意義。

史丹佛丹麥和平創新實驗室: 用科技影響行為,讓行為改變世界

Vol.07 社會培力 作者 / 熊慧嵐

想像過嗎?每天使用的手機、平板電腦,可能為世界和平帶來新契機。在丹麥,有群人正共同努力利用網路、行動電子設備與應用程式,在鄉鎮都市化的過程中,用科技消弭社會衝突、創造人際合作的新模式。

從意外事故而生的宣導行動:機車安全在普度

Vol.06 移動專號 作者 / 陳中寧

瑪莉法蘭‧麥特森,一位美國普度大學的傳播學教授,發生意外失去了一條腿,讓她開始將意外經驗導向正面的方向,讓其他人避開危險,更使學生在校園內學到第一手的經驗的行動。同時,麥特森也將這段經驗與其同僚合寫成文章,進一步的將自身經驗、行動轉化為研究成果。

東台灣在地發展與特色的考掘:東華人社實踐中心推動紀實

Vol.06 移動專號 作者 / 施聖文

要如何思考下一個世代東台灣的發展?是以整體區域的視角,還是在地發展的特色為出發點?從以上的問題出發,東華大學人社實踐研究團隊,逐步在這樣的大哉問中,尋找下一個東台灣新世紀的脈動,從東臺灣的特性,討論當前面臨的重要課題,以及可能的解決之道。

在新大陸看見設計思維: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社會創新與永續設計組織」

Vol.06 移動專號 作者 / 熊慧嵐

里約熱內盧聯邦大學是聯合國環境計畫所支持的「社會創新與永續設計網絡」在巴西開拓的第一個「設計思維」網絡據點,以設計規劃相關學者為主軸,搭配跨領域資源,為巴西當地的社會問題尋找適合在地脈絡的解決方案。

樂酷烏來、樂酷政大:泰雅意識的社會實踐

Vol.05 農業轉型 作者 / 施聖文

Lokah,是泰雅族人彼此見面打招呼的日常語彙,但也有互相勉勵、加油之意。烏來不僅需要加油,同時也正與政大樂酷團隊彼此相互勉勵,一同成長。

孵育永續社會的生活實驗場:提爾堡社會創新實驗室

Vol.05 農業轉型 作者 / 熊慧嵐

提爾堡社會創新實驗室(the Tilburg Social Innovation Lab (TiSIL))位在荷蘭布邦(Brabant, Netherland),由提爾堡大學(Tilburg University)協同三所大學(Avans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Fontys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 Breda University of Applied Sciences),期待能以區域性社會創新為目標,為中布邦區發展有所貢獻。

實現長壽社會的安心生活:東京大學政策展望研究中心

Vol.04 高齡生活 作者 / 熊慧嵐

當一個國家的人口大幅步入高齡,社會會面對什麼樣的問題?作為日本國家政策的智庫之一,東京大學政策展望研究中心,自2008年成立後,在跨領域研究成果的基礎上,希望日本能成為「高齡化社會的課題解決先進國」,幫助年長者在日新月異的現代社會生活得更自主、健康、快樂。

走入水沙連的世界:暨南國際大學人社實踐計畫推動紀實

Vol.03 生態城鎮 作者 / 施聖文

1999年的921大地震,重創了南投,許多團體陸陸續續進到埔里地區,地方活力逐步地增長與累積。這些活力的能量在921之後開始重新反省地方的意義。2000年之後,暨南國際大學也開始與地方結合,尤其在社會關懷上,一直與埔里地區的地方社會聯繫在一起。十多年過去了,這些社會實踐的累積又要如何突破大學體制上的限制,重新找尋更具創新的作法呢?

理想社區與the Fellowship for Intentional Community, FIC

Vol.03 生態城鎮 作者 / 黃昱珽

理想社區(Intentional Community)是北美洲常見的一種對抗主流文化的生活實踐。FIC是北美洲理想社區的聯合組織,除提供各理想社區間的相互聯系外,也舉辦一系列的會議座談推廣理想社區的理念,並協助有興趣的人建立理想社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