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社會創新創業in玉里:串聯與行動的結合(行動篇)

Vol.12 作者 / 施聖文

對在地實踐的工作者而言,資源到位的時候就是實踐行動的契機。在玉里工作坊結束後,參與的成員們紛紛回到自己的場域中開啟行動與串聯。

Ubag只租不賣!

Vol.11 作者 / 17support

家裡滿是各種不同的環保購物袋,出門購物時卻老是忘了帶?讓Ubag解決你的煩惱!

社會創新與實踐中的校園組織與宣傳

Vol.10 作者 / 施聖文

如果教育是作為社會實踐中最根本的基礎,教育是孕育校園中的學子們未來踏出社會的養成基礎,當以「創新與實踐」為基礎的研究計劃相應而生時,我們應該如何去面對校園中有可能對此產生興趣的同學們呢?

不完美的人和甚好的世界:政大烏來樂酷遠距數學教學計畫

Vol.09 作者 / 曾正男

不完美的人隨處可見,但若能努力不懈,不完美的人群也能營造出甚好的世界,這是創造論的真諦。政大團隊透過烏來樂酷計畫,任用數學怪咖彩漳,摸索如何能用最經濟的方式,幫偏鄉孩童打造合適的數學教材。樂酷團隊證明,以網路將都市的教學資源帶進鄉村,確實可行。未來將擴大實驗場域和規模,繼續思考如何提供適切的制度,讓遠距教學的師資得以在偏鄉永續。

人社實踐的一年:參與、行動與反思

Vol.09 作者 / 施聖文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劃即將屆滿一年,在四校通力合作之下,完成了紮根的基礎工作。隨著第二年的開展,這些行動的背後有著什麼樣創新的可能性?在在地實踐中,所謂創新究竟是處在什麼樣的位置上?是學術研究在方法與表現形式的創新,還是找到一個解決具體社會問題的方案?從這些問題出發,總計畫辦公室博士後研究員施聖文嘗試抽離這一年的參與觀察經驗,反思大學作為一種實踐主體的可能。

第三世界的燈光

Vol.09 作者 / 黃昱珽

2000年前後,許多創新發明皆聚焦第三世界國家的照明問題。第三世界國家的電力設備建設並不健全,並非所有的村落、住所都能夠有電可用,多數人也負擔不起電費,因此許多地區仍以煤氣作為照明光源,甚至是直接陷入黑暗之中。本月份我們將以一些較為著名的發明創新,回顧過去十多年來將光明帶入第三世界的嘗試。

社會創新世代:沒有燒杯試管的火星實驗室

Vol.09 作者 / 熊慧嵐

過去我們所認識的實驗室,是科學家應用各種儀器和系統性的測試,檢證假設,創造突破發現的空間。如今,實驗室多了新意涵──一個各方人馬群策群力、解決棘手社會問題的地方。在這裡,便利貼和白板取代了燒杯和本生燈,嚴謹的科學檢證方法轉為設計思維,從單一學科走向為人文、科學、商業等跨領域專業合作。無論是飲用水安全、碳排放中和或是高齡友善社會,努力為現實世界的挑戰尋找替代解決方案,為我們的社會創造了更新、更友善運作規則。

人社實踐計劃執行的回顧與反思:埔里期中會議紀實

Vol.08 作者 / 施聖文

埔里長青村與桃米社區為為本次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期中會議的會議地點,長青村是921大地震後唯一保留下來的組合屋社區,透過06年「菩提長青‧希望之村—老人福利社區實驗計畫」與09年「老人互助社區培力計畫」,轉型成合法化的老人互助社區,建構老人照顧的實務與學術互動平台。桃米社區則藉由新故鄉基金會董事長廖嘉展與執行長顏新珠的努力,秉持著與社區共同成長的理念,並預將桃米的精神拓展到埔里地區,激發社區中心思維與區域發展間關係的再思考。

不能只當工具人!維吉尼亞大學的社區參與經驗

Vol.08 作者 / 陳中寧

社區與大學的合作,形成了學習行動網絡(learning action networks,簡稱為LAN),建立制度性的關係並分享資訊與想法。產業、政府與民眾在網絡中彼此連結,建立起藉由大學的資訊科技能力,開展出新的互動模式,並激發出經濟與社會上的改變。然而,也必須注意到,維吉尼亞理工所面對的問題並不僅僅是技術,而是社會的觀念與價值。習慣傳統經濟模式的人不會馬上就能轉而接受新的發展方向。所以除了提供技術上的協助,更要推動民眾進行社會學習。先改變觀念,開啟新的想法,一同找出未來的發展可能。

實踐研究新嘗試: 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暨亞伯達社會經濟研究聯盟

Vol.08 作者 / 熊慧嵐

為了促成在地社會與學術社群間的合作,豐富社會因應變局的能力、方法與工具,加拿大社會科學與人文研究委員會曾推動實驗性的「社區暨大學研究聯盟」計畫,鼓勵學術機構走進社區,進行在地實踐研究,為社區議題提出實際的行動改善方案。其中,BALTA討論用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以及透過不同面向的社會經濟行動組織或個人,如何讓各社區達到永續自給,以促使社區再生,其研究架構與主軸為本文介紹的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