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從社區參與開展涉世學術的行動研究

Vol.15 作者 / 方雅慧

大學的教育工作中包含教學、研究與服務,近年來強調「學術研習」和「社區服務」結合,處理各樣社會或環境議題,讓學生透過服務培養批判思維與自我反思能力,才有機會拓開跨領域與跨界的教與學,開展涉世學術的空間。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社區經濟的想像與實踐*

Vol.14 作者 / 蔡侑霖

泰雅的傳統編織文化和商品化的拉扯之間如何取得平衡?政大烏來樂酷團隊嘗試以互惠(reciprocal)經濟模式,建立編織技藝網絡,使技術傳承不只是和營利綁在一起;另一方面,也藉著技藝的展演,帶動社區成員的參與,進一步推展出對於公共空間的想像。

社會企業的實務面:Social Enterprise Council of Canada

Vol.14 作者 / 鄭麗珍

「社會企業」應如何定義?廣義認為為了解決社會問題而產生的經濟生產活動,都可以算是社會企業。但大多數的社會企業指的是非營利機構所經營的營利事業,藉由商品或服務的生產與銷售,協助參與者衍生實質的收入,進而達成健康社區發展的社會經濟活動。這些社會企業也是解決失業問題、帶動社區發展的重要支柱。

「在地老化」芻議

Vol.13 作者 / 蔡嘉信

面對水沙連地區最基本的生活單元──社區──暨大人社計畫要如何施展?從籃城社區來看,可先從一些提問和想像開始!「老人照顧」在籃城社區有穩定的人力組織與推展成效,我們應可在這個基礎上思考「在地老化」及「社區照顧老人」的可能。

眉溪田野紀要—尋找據點

Vol.13 作者 / 陳文學

設立一個全新的田野工作站,應當考慮哪些因素?除了空間本身的適用性,其所代表的意義與牽連出的人際網絡,這些交錯縱橫的各種關連,描繪出了地方關係的圖像。因而工作站的設置,不僅是田野工作的據點據點,也是開展與當地民眾連結網絡的起點。

「Unseen Tours」到「街遊Hidden Taipei」:社會創新的在地移植

Vol.13 作者 / 黃昱珽

英國倫敦的Unseen Tours,是近年來重要的社會創新案例。2013年末幾個社會團體在台北市萬華、城中等地,也仿效Unseen Tours的經驗,推出一個方案(project)。從2013年6月開始規劃與訓練,到2014年7月的正式上線,迄今已正式運作近三個月。作為國外社會創新於台灣在地的最新實踐,必然是本刊不容錯過的有趣案例。

誰的社會影響力:學界與實務界的攜手嘗試

Vol.13 作者 / 林美珠

BALTA是由位於溫哥華的智庫機構加拿大社區再生中心(Canadian Center for Community Renewal, CCCR)統籌,結合加拿大亞伯達、不列顛哥倫比亞二省為主的11所大學校院師生,與15個社區組織、在地社會企業所組成的區域性合作研究團隊。由各社區與學術機構在平等的夥伴關係上,共同規劃成員組織與計畫管理。希望以「社會經濟(Social Economy)」概念,回應區域內各社區所面對的問題。希望以商業模式解決特定社會或環境問題的組織,透過不同面向的社會經濟行動組織或個人,使社區能達到永續自給的目標。

3285個日子,我只專心做好兩件事!

Vol.13 作者 / 17support

一位修讀醫務管理系的六年級生,不曾在外工作就直接創業,九年來,所有事都發生在南投竹山,所有時間他也只專心做好兩件事;第一個,修葺了「天空的院子」這個百年古厝,再者,兩年半前它變成了一間公司,從山上移到竹山鎮上,開始另一個關於「小鎮文創」的故事。現在,讓天空的院子/小鎮文創負責人何培鈞告訴你這3285個日子裡,要專心做好兩件事究竟需要多少堅持、懵智、與力氣!

好伴共同空間與舊城區地域營造的個案分析

Vol.12 作者 / 邱嘉緣、張珮綺、陳東升

共同工作空間是一種新興的空間型態。好伴共同工作空間的概念是廣義的,可以是建築物內部的共同空間、可以是一個社區、也可以是一個城市。這些交疊的共同工作空間,促進更多的居民合作和公共參與,人與人之間的交流也使公民社會的基礎更加強健。

嶺南社區 蓋一座柴燒麵包窯

Vol.12 作者 / 林文浹

如何讓龍眼重新被建構為區域產業文化圖像?如何提升地方對產業發展的公共治理及認同感?成大團隊與嶺南社區發展協會藉辦理「2014嶺南龍眼節」的機會,嘗試建構一座柴燒麵包窯,希冀透過此設施的建構,開展出嶺南社區經濟另類實踐的可能,也希望能透過公共參與的操作過程,開啟居民對於龍眼產業朝向多樣化發展的想像,促發社區經濟共同體的建構、社區增能培力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