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哩想的飛行、社會的創新

Vol.18 在地參與 作者 / 黃昱珽

「哩想飛行」的行動留意到資本經濟下,社會不平等的差距也隨之擴大,並同樣反映在長程旅行的機會上。創辦人李國瑋也和我們一塊思考現今募資平台運作的可能侷限,以及社會創新方案與社會企業的不同使命。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二部曲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蔡侑霖

「烏來老屋手工小作坊」在政大團隊的經營下,成為當地婦女分享、交流織藝與日常生活的場域。從中可以觀察到社區自發力量的生成,並培養出有別於生產活動的「玩耍」氛圍;進而重新思考在地手藝分享所具有的意涵,以及在異族觀光與文化產業的商品化發展之外,傳承傳統工藝的另類可能性。

協力治理的實踐:「埔里研究會」環境清潔議題的行動分析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陳文學*、張力亞**

協力治理的過程中,「網絡促進者」的角色至關重要。以暨大主導的埔里研究會為例,大學建構的對話平台因為無官方色彩,使地方公共議題能被充分討論,增進行動者之間的溝通。並透過固定時段的聚會討論,讓關心環境議題的公民、社團組織與既有的議題行動者對話,瞭解各自的作法與結構限制,繼而共同策劃集體行動方案。

禮物公民:從創新到反思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黃昱珽

「禮物公民」是臺灣與柬埔寨兩地社會創新的結合。柬埔寨藝術家Pot Sikpry利用在地隨意棄置,具有耐水抗潮特性的水泥袋,設計出背包、錢包、旅行包等各種物品,教導貧窮的在地婦女加以縫製成獨特的商品,這些婦女向觀光客販售獲得額外收入,藉此貼補家用生計。臺灣「傑克魔豆青年社會創業」創辦人高瑋呈通過「創業旅行」的提案,與柬埔寨當地聯繫,創立「青年改變家學院」,進行當地年輕人的培力。這些水泥袋所裁製的包包隨後引入台灣,成為「禮物公民」。

Social Rights in Canada :社會權的正義實踐

Vol.17 公共服務 作者 / 戴華

Social Rights in Canada旨在透過協助加拿大國內的相關法律訴訟,來處理政府必須面對的一些社會問題。在政府的法令或政策中,往往忽略,甚或激化貧窮、遊民、弱勢移民所造成的一些有違「社會權」的社會問題。Social Rights in Canada希望能以實務行動,加上與聯合國等相關機構合作,促使加拿大政府改革相關法令與社會政策,以改善窮人與遊民的社經地位。

秀姑巒溪玉里稻作田野紀實

Vol.16 作者 / 蘇羿如

玉里是花東縱谷最大的米鄉,其知名度十分有限。透過產地認證制度,開創出玉里米在稻米市場的辨識度,形塑地方特色,從而產生地方認同的效應,這也使得玉里從地理位置上的一個地名,逐漸朝向和池上、富里一樣,成為台灣稻米的另一代言者。

MOOCs:線上課程的難題與挑戰

Vol.16 作者 / 黃昱珽

藉由網路的協助,教育者得以打破時間、空間的限制,開設無遠弗屆的課程,並進行各種創新模式。新一波的教育革命,已經儼然到來。線上課程期待打破教育資源不平等的狀況,但也面臨各種不同的挑戰與困境。

CityStudio:社區與官學的合作創新

Vol.16 作者 / 容邵武

CityStudio 的運作模式是和六所大學、學院合作,將市政府官員、大學師生社群、社區民眾,三方聚集在一起,透過對話加設計(dialogue and design)的方式,目的不僅在於找尋出由下而上的方案,更要找到創新的設計,朝向永續、綠色的城市邁進。

中區再生基地以文化激發社區再生

Vol.16 作者 / 17support

充滿理念的中區再生基地,希望將來能成為年輕人創新或創業的平台,或成為居民參與社區的觸媒,透過臉書的號召與宣傳,《大墩報》的策劃與發行,以及《本策》、《好伴》的策略聯盟等,嘗試結合各種小力量,積沙成塔。蘊藏著歷史的美麗,時光的琉璃,中區再生基地希望能保存著中區獨有的特色,引入新的活力,成為改變中區的一股新動力。

終身學習城鎮與社區教育發展

Vol.15 作者 / 洪子鑫

終身學習理念逐漸被視為一種重要之人力資本理論,以回應經濟需求與勞動市場所需的必備技能,學習與生活連繫可從家庭、學校、社區的人際互動基礎,產生社群成員的觀點,建立社區與終身學習的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