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作坊

新作坊 Humanity Innov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HISP 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電子報

大學

有時候時間會停止

Vol.22 作者 / 陳文玲

有時候時間會停止,心底會出現一個垂直的縫隙,感動、共鳴、意義或價值,會在這個靜止的瞬間湧現。每一張烏來小編織書籤,各自保存了20分鐘到兩個小時不等的時間,以及一份來自陌生人無私且真誠的手作祝福。盼望拿到書籤的時刻,也是「有時候時間會停止。我們必須提高警覺,留意這樣的時刻。」

花東縱谷稻作產區家庭農戶(自產自銷戶)的生存處境與策略研究

Vol.21 作者 / 吳勁毅、徐肇尉

玉里、富里、池上、關山,是位於花東縱谷中的稻米產出鄉鎮,這裡的自產自銷農戶,在經營策略上由於受惠於地理品牌認證,大都擁有穩定客戶;與地方傳統之農會或米廠等通路之間亦有合作,是另一個風險緩衝的選項。本文以家庭農戶為農業經營的基本單元,討論如何建立讓青年回流鄉村的有效作為。

打開祖先的知識:港口部落簽署合作備忘錄

Vol.21 作者 / 新作坊

原民部落在和外界合作時,要如何保有自己的主體性?更進一步而言,要如何開啟部落「賦予權」的進程?港口部落的對外合作模式或可做為參考。而東華團隊在港口的沉浸式文化營隊,也循此精神操作,透過部落知識的系統化,試著讓部落在民族教育的環節中取得主導權,不僅是尊重場域中的傳統倫理,也將成果回返給部落運用。

「日本學」的德國建築師:Karl Bengs

Vol.21 作者 / 黃昱珽

Karl Bengs對古民宅所進行的修復,並不是採取古蹟重建的模式來進行,而是維持基本建築結構以及工程技藝之下,融合現代的科技來進行。著重的是文化風格的保存,並兼顧現代個人與家庭生活的需求。因此他的作品融入了許多現代的元素,在重建的過程中賦予了古民宅新時代的意義。

東山嶺南社區龍眼窯博物館的誕生

Vol.20 作者 / 林文浹

社區發起建造一座龍眼窯博物館的動機,源自於對在地烘焙產業文化的強烈認同及保存觀念,認為社區應透過博物館的建置能完整地呈現及保存龍眼窯的生命史,也藉此能真實性反映早期嶺南常民生活文化的內涵,更期許能加深在地民眾對傳統龍眼產業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推動後續地方發展的可能。

【特稿】日本社會創新的在地考察

Vol.20 作者 / 黃昱珽

「創新」與「傳統」之間進行融合的過程中,需要更多腳踏實地的內部實踐工作,才能發揮引入外來元素產生的綜效。跟著社會創新觀察員的腳步,一起到日本瞧瞧在地化的實踐工夫吧!

對於烏來觀光飯店開發的思考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蔡侑霖

2015年3月,北福溫泉飯店提出至烏來部落設址的規劃。政大樂酷團隊身為部落的協力合作者,希望能以研究者和溝通平台的角色出發,蒐集相關資訊與研究文獻,提供給族人作為後續討論與決策之參考,也和社會大眾一起思考這類大型觀光飯店開發是否有助於烏來的後續發展。

大學與社區的互動合作:埔里期中會議報導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新作坊

知識要轉化為具問題解決能力的實作,離不開具體的空間場域、合作的夥伴,以及需要一起面對的問題。人社實踐計畫開展至今,各校選訂的實踐場域屬性、空間尺度各有不同,與在地合作的關注焦點也互有差異。我們帶著初步的想像與假設的議題進入社區與部落,當計畫逐步開展,必然在實際面對在地需求、時事發展、居民反饋,乃至團隊內部變化後,必須逐步調整實踐的方向。

讓家島成為所有人的家:《社區設計》案例介紹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黃昱珽

對有志於從事社區工作的人來說,山崎亮的社區營造是絕佳的例子,在他的巧思推動之下,每個社區都成為獨一無二的社區,本期將以《社區設計》書中關於家島的案例,介紹山崎亮在社區工作中的獨特思維,讓我們一起思考社會創新與社區設計的真正意涵。

社會企業的挑戰

Vol.19 社區設計 作者 / 鄭麗珍、林美珠

社會企業的「企業」本質,使其無可避免地必須面臨市場的考驗。本次介紹的三個組織致力於社會企業的策略聯盟、政策環境和人才培養,有效地提高社會經濟的環境友善度,值得作為借鑑。